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PD)是最为常见的焦虑障碍类型之一,临床以反复突然的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为主要表现,然而隐藏在不期而至的惊恐发作背后的深层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神经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信息的认知异常是惊恐障碍的主要特征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PD患者是否存在对情绪信息异常的前注意自动加工。信息自动加工以快速的、无意识的、非随意等加工特点为主要特征,根据PD患者发作的不可预期及不可控制性推断,惊恐障碍患者对情绪信息的认知异常很可能起源于自动加工水平。既往行为学和影像学研究对此并未获得一致性结论。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是一个不需要注意参与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反映大脑对信息差异进行前注意自动加工的经典电生理指标。目前尚未发现应用MMN成分研究PD患者情绪信息自动加工特点的相关报道。面孔表情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作为传递情绪信息的媒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情绪面孔作为有效的情绪刺激,借助于表情相关的视觉失匹配负波(vMMN)探讨惊恐障碍患者对情绪面孔的前注意加工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前注意加工异常的表情特异性和脑区分布特异性。方法:17名经SCID严格筛查的惊恐障碍患者和18名年龄、性别以及教育程度与其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被同期选作研究对象。焦虑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定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正性、负性和中性面孔表情图片作为情绪刺激材料,刺激程序采用视觉通道oddball范式,要求被试分别对正立和倒置两种条件下的绿色面孔(靶刺激)进行计数,从而实现对红色面孔表情(非靶刺激)的非注意状态。记录32导脑电后进行离线分析。分别测量正立和倒置的正负两种非靶刺激表情在颞枕区等后部电极诱发的失匹配负波的波幅,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MANOVA)分别对两组亚成分的波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于情绪面孔诱发的两种vMMN亚成分(早期vMMN和晚期vMMN),病例组的波幅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s<0.04);此外早期vMMN波幅的统计显示,对于正立情绪面孔,仅在右侧半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2、对表情效应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对于正立负性面孔表情,病例组的早期vMMN和晚期vMMN波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s<0.02);而对于正性表情,两组被试并未表现出显著性组别效应(ps>0.05)。3、在面孔倒置条件下,对于情绪面孔诱发的早期vMMN成分,病例组的波幅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8),而对于晚期vMMN,两组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组别主效应(p>0.05)。结论:1、惊恐障碍患者存在对面孔情绪的前注意加工损害,且主要集中于右侧半球。2、惊恐障碍患者对情绪面孔的前注意自动加工损害具有表情特异性,即对负性表情特异性的前注意加工减弱,而对于正性表情并未表现出明显异常。3、惊恐障碍患者除了对情绪信息的前注意加工损害,还可能存在对低水平视觉物理信息的自动加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