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恰克恰克”研究——以伊犁地区为代表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l_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维吾尔“恰克恰克”的研究。“恰克恰克”(qakqak),意为“笑话”,是维吾尔民间文学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口头艺术表现形式。在诸多民问口头文化面临传承生存危机的今天,“恰克恰克”却在维吾尔民间很好地保留下来,尤其在新疆伊犁地区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态势。   在对维吾尔“恰克恰克”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本文对世界各地的笑话风俗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我国的笑话研究进行了概述。在维吾尔“恰克恰克”发展的过程中,“麦西莱甫”这一民间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恰克恰克”在维吾尔民间生活中得以存在的场域。因此,本文从维吾尔民间传统“麦西来甫”入手,重点介绍了独具特色的伊犁地区“麦西莱甫”。   接下来,本文对维吾尔“恰克恰克”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恰克恰克”这一概念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中的范畴和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恰克恰克”这种民间口头传统的情境性、即时性、表演性等艺术特征。   笔者认为,维吾尔“恰克恰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维吾尔民间文化元素。因此,本文通过对“恰克恰克”的“不可译性”的分析,从文本的角度将“恰克恰克”这种口头传统之中所蕴含的与维吾尔族语言、信仰、风俗、常识等内容相关的民族文化特点呈现出来。   最后,本文通过对民间艺人“活着的阿凡提”——艾沙木·库尔班的介绍,探讨了“恰克恰克”这种民间口头传统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维吾尔“恰克恰克”这种口头艺术自身灵活多变的特性,使得它在传承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将其归纳为“自然传承”,从“艺人的自然传承”和“民族性格的自然延续”两方面进行阐述,并从人文生态环境的角度讨论了“恰克恰克”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鉴于“阿凡提”故事与维吾尔“恰克恰克”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在“恰克恰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本文在附录部分对“阿凡提”故事在国内的研究情况做了介绍以供参考,并对维吾尔民间曾出现的“阿凡提式”人物,以及目前伊犁地区部分较为知名的“恰克恰克”艺人做了筒要介绍。   此前对于“恰克恰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恰克恰克”作品的搜集、整理及翻译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尝试从民间口头传统的意义上对“恰克恰克”这一独特口头传统形式进行探讨,意在揭示其特征和本质,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此同时,本文的另一个主旨,是通过发掘“恰克恰克”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起更多的关注,以促进这项民间口头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从艺术思维的角度,从自然观照、情感表达、历史记忆、政治关怀四个方面,描述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的全过程,并梳理和阐释审美转型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第一章论述自然观
本文以商周金文为研究对象,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搜集商代至战国一万五千多件有铭青铜器上的铭文文字,按商、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
学位
诗歌与音乐这两种艺术在唐代都发展到了鼎盛,唐诗与音乐的融合成了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与音乐相关的诗歌,在这些以音乐为题材的诗作中,诗人对音乐的表现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其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其中,方言词汇最能体现出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民族特色。近年来,随着汉语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深入,大量的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世界知名的作家,反讽手法是他们共同的武器。鲁迅和卡夫卡都是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鲁迅去日本留学,最先想做个医生,后弃医从文。他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反对游戏的
儒家通常以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为主要的讨论对象,他们倾向于道德价值方面,而较少致力于知识和方法问题的讨论。因此,他们在对待文学方面也多采用目的论观点。“道德文章”不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观念,并以1999年诗坛发生的“盘峰论争”为切入点来展开论述。“盘峰论争”作为上世纪末诗歌界最重要的事件,它的发生标志着诗歌阵
嵇康与汉末士人有颇多相似之处。在思想方面,嵇康和汉末士人身上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个体从群体中凸显出来,探求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在
从严治党是开展党内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总的指导方针。但一些有形无形的思想障碍却妨害着这个方针的真正贯彻。其主要表现有:一、“从严治党要服从于维护稳定的需要,有利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