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半滑舌鳎GH/IGF-I轴相关基因SNP和DNA甲基化与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工养殖的雄性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个体为实验对象,首次分析了GHR基因突变位点及其甲基化状态对激素、生长性状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机理;并对GH基因的编码区及其启动子区域的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1雄性半滑舌鳎GHR基因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GHR是一种细胞表面受体,对GH功能的发挥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本文的目的是检测GHR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激素水平和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GHR基因检测到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1[c.G1357A(p. Val376Ile)]位于外显子8,称为L1位点;SNP2(c.G1479A)位于外显子9,称为L2位点。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只有L1与性腺重(P≤0.05)、体重(P<0.01)和激素水平(P≤0.05)呈相关性。通过多重比较显示,AA和AG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和T3水平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AA和AG基因型个体的性腺重显著低于GG基因型个体。这表明GHR基因编码区突变进可能影响雄性半滑舌鳎的生长状态,并且L1位点可以作为半滑舌鳎的一个遗传标记。2雄性半滑舌鳎肝脏GHR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基因表达水平分析表观遗传修饰特别是DNA甲基化,对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研究了GHR基因外显子8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并探索了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经亚硫酸修饰,由于L1位点突变,使GG基因型较AA和AG基因型多一个CpG位点,且此甲基化位点高度甲基化,其他两个CpG位点在三种基因型中没有差别。经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三种基因型的GH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多重比较,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个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基于本研究,提出GHR基因外显子8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可能影响GHR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为半滑舌鳎生长生理机理提供表观遗传学的理论支持。3雄性半滑舌鳎GH基因的编码区及其启动子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实验分析了GH基因编码区及其启动子区域的多态性,同时对各基因型与其体重、体长和激素水平等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GH基因编码区有两个SNP: SNP1[c.C382T (p.Phe106Leu)],位于外显子4,命名为L3位点;SNP2[c.C235T (p.Arg57Cys)],位于外显子3,命名为L4位点。按照数理统计的要求,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L3位点与体重(P≤0.05)、去内脏重(P≤0.05)和T3水平(P<0.01)呈显著相关。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CC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去内脏重和T3水平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通过蛋白质结构分析,发现L3位点的突变使蛋白质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些结果表明半滑舌鳎GH基因的突变可以影响其激素水平和生长性状,L3位点可以用作分子标记,从遗传学的角度阐释GH基因对生长生理的调控机制。尽管在启动子区域没有发现突变,但预测出其启动子包含了许多CpG位点,这可能为寻找半滑舌鳎的表观遗传标记奠定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半滑舌鳎GHR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及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并对GH基因编码区及其启动子区域SNP进行分析,此研究结果初步表明,GH/IGF-I轴上相关基因SNP和甲基化状态与生长状态呈显著相关,本研究对鱼类生长调控分子机理具有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研究了一种简单快速的直接测定含微藻胞外产物海水中Cu(Ⅱ)、Zn(Ⅱ)含量的方法。将含微藻胞外产物的海水样品用(1+1)HNO3酸化后,用阳极溶出伏安法直接测定其中Cu(Ⅱ)、Zn(Ⅱ)
网箱养殖对水域所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鱼的排泄物污染;二是剩余饵料造成的污染.通过对黑鲷、红鳍东方鲀和鲤鱼的音响驯化,将鱼群聚集后投饵,提高饵料利用率,
该文采用对鲤肌肉注射不同浓度的氯氰原粉、高效反式氯氰菊酯、功夫菊酯的方法,研究了这三种菊酯类农药对鲤血细胞形态、红细胞渗透脆性、脑胆碱酯酶、肝胰脏ATP酶、血清溶菌
一加1作为新生厂商的首款产品,能够在海内外获得颇为不错的赞誉与追捧,硬生生地立足市场一年多时间,这已经是难得的成功。当一加2揭开面纱之后,它能否令等待的用户满意呢?  从整体设计上看,一加2是延续一代的元素,有着自来熟的感觉。在一加2上能够感受到一加对后壳材质更完美的驾驭,及机身细节的优化。如果说一代还是男女皆可用,那么一加手机2就将产品定位于男性用户了。    悬浮屏的设计在一加1上大放异彩,特
太平洋牡蛎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贝类之一,是南澳的第二大水产养殖品种。在南澳太平洋牡蛎多养殖在开阔性水域,水中的浮游植物含量偏低且变化大。当遇到额外的环境或生理变化时,如
江黄颡鱼是当前鮠科鱼类养殖的新宠.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苗种已基本解决,并已开始大面积养殖发展.但由于缺乏该鱼的营养学研究,至今还未能生产出专用于江黄颡鱼的配合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