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了解不同大血管病变组分的特点。对象:所有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住院的T2DM患者,均按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并且均完善大血管并发症检查如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头颅CT或MRI、颈部或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共168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86例,年龄34~83岁,平均58.05±11.00岁,病程为0.08~29年之间。排除非T2DM患者、T2DM急性并发症、应激状态患者以及T2DM患病以前即出现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方法:(1)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现病史、既往史、用药史、吸烟史,血压(SBP、DBP)、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UA)及肌酐(Cr)指标。(2)依据大血管病变的有无分为有大血管病变组、无大血管病变组比较其临床资料;进一步根据不同大血管病变组分分为1种、≥2种大血管病变组,对不同组分及无大血管病变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了解其特点;(3)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及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及校正检验水准的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有大血管病变组的年龄、病程、SBP、TC、TG、HCY较无大血管病变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PBG2h、HbA1c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不同大血管病变组分各组间的多重比较显示年龄、病程、HCY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越大、病程越长、HCY越高,大血管病变组分越多。(3)以T2DM患者有无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以年龄、吸烟史、病程、BMI、SBP、DBP、FPG、PBG2h、HbA1c、TC、TG、HDL-C、LDL-C、HCY、UA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enter法)回归分析,年龄、SBP、吸烟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1.T2DM有大血管病变患者病程、平均年龄及SBP、TC、TG、HCY高于无大血管病变患者。2.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HCY越高,大血管病变的种类越多。3.年龄、SBP、吸烟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