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支理财产品,由此拉开了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序幕。截至2018年12月,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达32.10万亿元。我国网贷市场的发展则起步于2007年,并且在2013年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市场最为火爆的2017年,网贷市场的月平均成交量可达2345.49亿元。网贷市场的迅速发展,给其他传统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挤兑了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相比其他金融产品,网贷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相似度最高,在投资者方式、收益获得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网贷产品具有收益率高、投资门槛低、交易便捷等优势,但也存在着投资风险较高的劣势。正是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和网贷产品之间的特点,使得两个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国内外不少学者也针对此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过相应研究,两个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关于银行理财市场和网贷市场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理财产品和网贷产品对比分析、网贷市场对传统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两个方面。从投资者情绪的角度分析两个市场的文献较少,尤其是研究两个市场投资者情绪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投资者情绪在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极有可能会加剧金融危机在各市场间的蔓延,加深金融危机的程度。因此,从投资者情绪的角度,研究银行理财市场和网贷市场的互动关系是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基于此,本文从市场的成交情况、流动性、活跃情况以及行业发展情况四个维度出发,选取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存续理财产品数量、换手率、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发行理财产品数量以及银行业景气指数六个代理变量,借鉴Baker和Wurgler(2006)的方法构建了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情绪。同时,本文也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所构建的银行理财市场投资情绪与陈荣达等(2019)所构建的网贷市场投资者情绪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研究分为3个部分:第一,根据有关机构对市场发展阶段的划分,对比了两个市场投资者情绪在不同时期的走势情况。第二,基于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了两个市场投资者情绪之间的影响关系。第三,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计算两个投资者情绪之间的CoVaR值,分析当某一市场投资者情绪陷入困境时,对另一个市场投资者情绪的风险溢出情况。通过相应的实证研究,本文最终得到如下几条结论:(1)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在银行理财市场中,只存在市场收益率影响投资者情绪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投资者情绪的变动不会引起市场收益率的变动。这与以往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情绪会影响收益率的结论不同。这反映了银行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主要由发行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宽松程度等因素决定,市场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不会影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2)两个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在2014年3月到2016年8月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随着两市场监管措施的逐步实施,2016年9月开始,当一个市场的投资者情绪上升时,另一个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往往会呈现出下降的情况,两个投资者情绪之间此消彼长的现象十分明显。(3)网贷市场投资者情绪与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情绪之间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网贷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变动会引起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情绪的变动。并且脉冲响应结果表明,网贷市场投资者情绪的上升能够倒逼银行理财市场改革,以此提高市场投资者情绪。(4)两个市场的投资者情绪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波动溢出效应,并且波动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情绪陷入危机、发生系统性风险时,其对网贷市场投资者情绪的溢出效应远大于网贷市场投资者情绪陷入危机时,对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情绪溢出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