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关于儿童群体的保护的在逐渐完善。联合国在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保护公约》,此次公约推动了人类社会保护儿童的革命性变革,弱势儿童权利的保护是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的优先化的重要指标。弱势儿童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而影像的记录是思考、参与和推动弱势儿童群体的权益保护的直观表达形式之一。弱势儿童纪录片在新媒体中展现出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传播,但是由于新媒体视频制作的门槛低,创作群体多元化,导致了弱势儿童纪录片的作品良莠不齐,创作模式僵固化,故意赚观众泪点,以博取同情的粗俗套路。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塑造纪录片中弱势儿童群体形象,更好地关照弱势儿童,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的梳理了弱势儿童纪录片的发展以及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情感对于弱势儿童纪录片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弱势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加强弱势儿童纪录片情感表达的具体策略,另外笔者结合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了情感表达策略的实践运用。我的毕业作品选取的弱势儿童:是否享有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和基本权利——父母监护是否完整、是否享受家庭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转变,使得婚姻的不稳定性逐年加剧,被父母遗弃的儿童的基数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了替代性养护的儿童群体的出现,这类群体大多数依靠传统的家庭网络结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舅姑姑进行寄养。这类儿童处在国家儿童福利机构的保护之外,这些种种不稳定的因素都对儿童幼小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在拍摄这类题材纪录片的时候,容易滑入思维的定式,容易滑向成人化悲观可怜的情怀。在拍摄的时候,反复思考这些陈旧、定向的拍摄模式,如何跳出思维定向的束缚,使片子主题更具有深度和创新性,实现拍摄弱势儿童主题价值的最大化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是针“弱势儿童纪录片”的定义和分类进行阐述,通过阅读和查询相关理论专著,梳理了国内外弱势儿童纪录片现状的分析以及弱势儿童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讲述了弱势儿童纪录片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以及在纪录片中情感表达的特点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是针对弱势儿童的心理问题,从人文关怀、镜头、细节、矛盾、声音等方面提出弱势儿童纪录片如何进行情感表达的具体策略。第四章则是笔者通过实践作品,进行情感表达的具体实践活动的应用。笔者认为,弱势儿童纪录片的创作必须结合具体的实践作品,依据具体的儿童对象,儿童所处的环境以及群体意识和创作条件,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弱势儿童纪录片的创作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