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问题,诸如南方文化的北传,以及“种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资料的缺乏与头绪的零散,又每每成为制约这方面研究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尝试着另辟蹊径,选取了当时历史中发生的一件小事作为研究的横截面与突破口。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率领大军南侵,并包围了淮北重镇彭城。然而颇为奇特的是,双方并没有立刻展开攻守,而是互相馈赠礼物;之后双方的使者,又在城下进行了一番言语机锋的争斗。整个事情的经过以及双方往来的言语,被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宋书》卷五十九《张畅传》中。作为舌战的参与者,张畅与李孝伯二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分处南北的汉族高门,他们的境遇、心态、以及彼此间的态度,都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本文即是以这则记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在详细解读《张畅传》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南北双方文化所展现出的某些态势,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全文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在彭城城下进行会晤时,李孝伯曾经向张畅感叹“我是中州人,久处北国,自隔华风”。在本文的第一章中,笔者重新审视了这一条著名的材料,并将其中的“华风”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追溯其渊源与流布。在本章的最后部分,还旁及了“华风”与当时士族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华风”拥有巨大号召力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的第二章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中,笔者以《宋书·张畅传》为出发点,并搜罗整理了大量史料,对北朝统治者以及士大夫在文化上的争胜心态进行了描述。在第二节中,笔者则着重分析了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北方统治者对于“中华正统”的争夺,并针对这一现象的历史意义阐发了个人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