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二甲双胍作为解偶联剂的污泥减量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活性污泥法是国内外最常使用的污水废水处理技术,虽然效果优越,但在处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剩余污泥中含有的有机物及其污染物,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使得剩余污泥的处理及最终处置成为污水处理厂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常用的污泥减量技术,如生物捕食技术、强化微生物隐性生长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大多都存在着相应的缺点,如能耗较多、反应条件控制困难、运行成本较高等。与上述技术相比,在活性污泥工艺中投加一定的解偶联剂,能更加有效地从源头减少污泥的产生。解偶联剂使生物的合成、分解代谢解偶联,通过抑制合成代谢,减少残余污泥的产生量,从根本上实现污泥减量,但大部分解偶联剂具有毒理性,还会导致系统出水水质变差,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本文选择低价无毒的盐酸二甲双胍作为解偶联剂,研究盐酸二甲双胍在不同浓度、不同投加方式以及不同的运行条件(pH、温度、进水负荷)下,对污泥减量效果、污水处理效果、污泥沉降性以及对污泥中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进而明确盐酸二甲双胍污泥减量的最佳投加量、最佳投加方式以及最优工艺运行条件。最后对盐酸二甲双胍污泥减量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核算,分析该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在实验室规模的SBR工艺中,投加盐酸二甲双胍对污泥产率和基质去除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五种不同浓度(10mg/L、20mg/L、40mg/L、60mg/L、80mg/L)下的污泥减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投加量的盐酸二甲双胍都能降低污泥产量。其中盐酸二甲双胍的最佳使用浓度为40mg/L,污泥减量可达58%,不影响基质的去除效果,且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污泥的SOUR和DHA值比对照组相应值上升了 32%及25%,更好的促进了系统污泥的活性。在盐酸二甲双胍的最佳使用浓度为40mg/L的基础上,将两种投加方式(每天投加120mg、每两天一次性投加240mg的盐酸二甲双胍)对污泥减量、污水处理效果以及污泥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做横向比较,将盐酸二甲双胍的最佳投加方式确定为每两天投加240mg(大剂量一次性投加)是最合理的。盐酸二甲双胍的污泥减量效果与其所在系统的运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pH的升高有利于污水中基质的去除,但不利于污泥的减量;在常温下,污泥减量的效果以及系统氮的去除效果最好;进水负荷的提高使得污泥减量效果变差,总氮去除率降低。综合考虑污泥减量效果、污水处理效果、污泥性能等因素,得出盐酸二甲双胍污泥减量系统运行的最佳pH=7.0、最佳温度25℃、最佳进水负荷为0.25gCOD/(gMLSS·d)的结论。对比常规SBR系统和盐酸二甲双胍污泥减量系统的经济效益核算,可以发现,盐酸二甲双胍污泥减量系统中每吨污水(包含剩余污泥)的处理费用可以减少0.0022元,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因此,在SBR工艺中添加盐酸二甲双胍来实现污泥减量化的方法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肝脏是人体内具有多套管道系统分布的重要器官,其内部结构复杂。对肝脏进行薄层断面解剖学和三维可视化研究,阐明肝内管道的形态结构规律,将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本
<正>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也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大数据的应用即将渗透到市场和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比如,阿迪达斯的经销商每天都会收集门店的销售
目的探讨膀胱冲洗对留置尿管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内科脑血管意外尿失禁留置导尿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膀胱冲洗组和膀胱非冲洗组各60例。膀胱冲洗组进行封闭式膀胱冲洗,非冲
<正> 最近笔者等在新疆东昆仑祁漫塔格造山带鸭子泉一带原奥陶纪祁漫塔格群中发现了蛇绿岩,这一发现,不仅对于重新认识和厘定新疆东昆仑地区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
文章借鉴美国农产品物流的经验,对中美农产品物流进行了分类比较,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农产品物流分为大宗农产品物流、水果与蔬菜物流及肉类农产品物流三大类。在农产品现代
本文介绍豆渣作为新兴膳食纤维源的营养价值和作用。同时叙述以豆渣作为原料制作各种食品的方法,为豆渣的综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目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52例(52眼)资料。结果:视力:术后随访患
<正>互联网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面对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如何全面、快速、准确地查找国内外林业信息是林业工作者和从事林业科学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唯有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