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便利居民的日常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振动和噪声问题。其中,轨道交通诱发的邻近建筑物振动及二次噪声不仅会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古建筑、实验室、演播厅等振声敏感建筑物的使用,故引发广泛关注和研究。随着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地铁线路距周边建筑物的水平距离越来越近,地铁下穿建筑物的情况也逐渐增多,这会使建筑物受到的振动及二次噪声影响进一步加剧。而且,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直线线路,地铁在曲线地段运行时的轮轨关系更为复杂,进行振动及二次噪声理论分析也更加困难。本文以北京某地铁线邻近建筑物的减振降噪设计为背景,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仿真方法,建立了曲线地段地铁车辆—下部基础—土体—建筑物动力学分析模型,详细考虑了地铁车辆、轨道、隧道等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实现了车辆、轨道、土体及建筑物的振动和噪声响应分析。基于该方法,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诱发邻近建筑物的振动特性和噪声特性,并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及隔振措施对建筑物的振动和噪声影响,针对该地铁线路的减振设计提出建议。本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开展了国内外环境振动及二次噪声的分析预测方法调研。总结了国内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引起的环境振动及建筑物内二次结构噪声的预测评估方法,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建模及理论分析提供依据。(2)建立了城市轨道地下线路诱发建筑结构振动和二次噪声的仿真分析方法,模拟建筑物室内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的响应规律。结合线路和建筑物勘察资料,建立了城市轨道地下线路诱发建筑结构振动和二次噪声的仿真分析方法,包括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城市轨道地下线路车辆—轨道子模型、基于有限元法的隧道—土体—建筑物动力学子模型和基于边界元法的建筑结构二次噪声分析子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构进行对比验证。(3)分析了城市轨道地下线路环境振动及结构二次噪声的振动特性和噪声特性,并分析了相关参数变化对振动及噪声特性的影响。基于分析模型,研究车辆、轨道、隧道、土体及建筑物间的动力作用,研究城市轨道地下区段列车运行诱发振动在隧道和土体结构中的传递规律,研究在列车运行条件下室内结构二次噪声的时域、频域分布和特性,并分析了载重、行车速度等参数对于建筑结构振动及二次噪声的影响。(4)研究了不同隔振措施的减振效果,分析了隔振措施相关参数对地铁引起的建筑物振动的影响。基于分析模型和振动传递规律,分析了隔振沟的深度、宽度、位置、填充材料和暗沟位置等因素的减振效果及影响规律;分析了隔振桩排数、位置和桩径等参数对建筑隔振的减振效果及影响规律;分析了使用减振扣件在降低建筑物振动响应的效果,并根据各影响因素分析对地铁沿线建筑物的隔振设计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