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诱发邻近建筑物振声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便利居民的日常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振动和噪声问题。其中,轨道交通诱发的邻近建筑物振动及二次噪声不仅会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古建筑、实验室、演播厅等振声敏感建筑物的使用,故引发广泛关注和研究。随着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地铁线路距周边建筑物的水平距离越来越近,地铁下穿建筑物的情况也逐渐增多,这会使建筑物受到的振动及二次噪声影响进一步加剧。而且,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直线线路,地铁在曲线地段运行时的轮轨关系更为复杂,进行振动及二次噪声理论分析也更加困难。本文以北京某地铁线邻近建筑物的减振降噪设计为背景,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仿真方法,建立了曲线地段地铁车辆—下部基础—土体—建筑物动力学分析模型,详细考虑了地铁车辆、轨道、隧道等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实现了车辆、轨道、土体及建筑物的振动和噪声响应分析。基于该方法,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诱发邻近建筑物的振动特性和噪声特性,并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及隔振措施对建筑物的振动和噪声影响,针对该地铁线路的减振设计提出建议。本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开展了国内外环境振动及二次噪声的分析预测方法调研。总结了国内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引起的环境振动及建筑物内二次结构噪声的预测评估方法,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建模及理论分析提供依据。(2)建立了城市轨道地下线路诱发建筑结构振动和二次噪声的仿真分析方法,模拟建筑物室内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的响应规律。结合线路和建筑物勘察资料,建立了城市轨道地下线路诱发建筑结构振动和二次噪声的仿真分析方法,包括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城市轨道地下线路车辆—轨道子模型、基于有限元法的隧道—土体—建筑物动力学子模型和基于边界元法的建筑结构二次噪声分析子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构进行对比验证。(3)分析了城市轨道地下线路环境振动及结构二次噪声的振动特性和噪声特性,并分析了相关参数变化对振动及噪声特性的影响。基于分析模型,研究车辆、轨道、隧道、土体及建筑物间的动力作用,研究城市轨道地下区段列车运行诱发振动在隧道和土体结构中的传递规律,研究在列车运行条件下室内结构二次噪声的时域、频域分布和特性,并分析了载重、行车速度等参数对于建筑结构振动及二次噪声的影响。(4)研究了不同隔振措施的减振效果,分析了隔振措施相关参数对地铁引起的建筑物振动的影响。基于分析模型和振动传递规律,分析了隔振沟的深度、宽度、位置、填充材料和暗沟位置等因素的减振效果及影响规律;分析了隔振桩排数、位置和桩径等参数对建筑隔振的减振效果及影响规律;分析了使用减振扣件在降低建筑物振动响应的效果,并根据各影响因素分析对地铁沿线建筑物的隔振设计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对超音速半穿甲弹丸的壳体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相对运动的方法使炸药驱动飞板碰撞静止的弹丸。应用闪光X光摄影技术观测“弹-靶”碰撞时刻的变形及穿甲过程。实验结
对比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PCF)和粘胶基碳纤维(RCF)的密度、平均比热容、拉伸性能,分析了PCF和RCF的表面形貌,研究了PCF增强S-157酚醛树脂(S-157 PF)复合材料(S-157 PF/P
在对微电解、H2O2氧化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对装涂油漆废水提出利用微电解化学氧化法处理的方案,通过实验确定出最佳的微电解反应条件及氧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原水
对下一代的教育,历来是人们重视的问题之一。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品质上没有呈现群体间的显著性差异,却表现出一些相对倾向性的特点。目前,我国家族教
<正>2010年底,北京市大兴线、亦庄线两条新地铁线将开通运营。大兴区房地产业、旅游业、商业和服务业都会随之发展,并显著拉动消费。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广阔的土地资
<正>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特种既成形式的词、短语、句子、段落或篇章中的某个或某些语素、词、短语创造出新的词、短语、句子、段落或篇章的话语生成方式。在一定的交
当狮城海滨湾赛道璀璨的夜灯亮起,也意味着F1终于迈进了第二个亚太季,从新加坡到日本再到俄罗斯,车队和车手们终于迎来了本赛季最后的冲刺阶段。对于奔驰和法拉利这对F1“宿
罗金官主任医师系著名骨伤专家罗有明的内侄,罗氏正骨法的第六代传人,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将罗老诊治颈椎病的经验简介如下.
大量的动物模型和人体实验研究证明硒即具有化学防预机能、又具有化学毒性双重作用。缺硒与多种肿瘤有关。硒甲基化可使之脱毒 ,研究硒的防预机能 ,就是寻找硒的低毒性形式。
培养中职生精细加工的能力,通过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再加工。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最具现代性的、最具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