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苗疆,地处楚南之极,古谓之蛮荒僻壤,归而未化。自汉以降,历代中央王朝穷于治理,惟自清康雍年间改土归流以来,始才为朝廷实际所治。是时,制度化的教育亦始随流官而至,惠泽苗疆万众生民。而书院,作为当时逐渐取代衰腐没落官学的主要教学机构,在朝廷大肆推行“帝王敷治,教化为先”政令的推导下,成为苗疆培养入仕人才的主要场所。苗疆书院百余年的发展与衍变,不仅影响着湘西苗疆的文化教育,更涉及到风气习俗、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变动以及苗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等诸多方面。本文在广泛搜罗相关文献资料,并辅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佐证的基础上,主要就以下问题做出细致的探讨: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本文研究的缘起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就本文所要涉及的研究时限及“湘西苗疆”等相关概念作以详细说明。正文部分首先考察了书院设立前湘西苗疆社会的教育状况,并就清代前期变动的书院政策以及改土归流前后严峻的苗疆社会形势做出了细致的爬梳,在此基础上,分析清代自朝廷而至地方之所以要在苗疆不遗余力地推行“帝王敷治,教化为先”的文教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要求。这亦是书院在后来得以良好地维持和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其次则分别以苗疆凤凰厅之敬修书院、乾州厅之立诚书院、永绥厅之绥阳书院为例,分别从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科考成效、改制历程等方面,考证了湘西苗疆书院从兴建、发展、变迁到最终消逝的历史过程。再者即为探讨书院的发展对苗疆社会的诸多影响。这一章主要是以苗疆书院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分析书院影响在苗疆的日益推播及苗疆社会对此的因应。这主要包括对苗疆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观念意识的觉醒、风俗习惯的改易,乃至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民族地方的安定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最后,通过与同时期相邻苗疆——贵州松桃厅的书院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情形的对比,探析书院对于湘西苗疆进步发展的独特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