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西北地区的农业大省,甘肃省近年来积极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地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短缺、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毁损现象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用有效发挥。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村庄基础设施管护活动中去,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具有重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西北地区的农业大省,甘肃省近年来积极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地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短缺、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毁损现象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用有效发挥。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村庄基础设施管护活动中去,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户为视角,将包括甘州、民乐、镇原、静宁、庄浪、榆中、临洮、陇西、通渭在内的9个区县农村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农户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以及劳动力数等因素对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意愿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户参与基础设施管护意愿中农村社会资本因素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农户管护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应用Amos24.0软件将包括村民认知、村民互助、农户对基础设施需求的满足程度、村委工作评价在内的四个维度进行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结果显示:(1)农户特征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性别、年龄及家庭收入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农户受教育程度因素对农户参与管护意愿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数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呈显著的正向影响。(2)农户管护意愿结构方程模型中,村民认知、村民互助因素对农户管护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村委工作评价因素对农户管护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农户对基础设施需求的满足程度因素对农户管护意愿没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村民认知因素对农户管护意愿的总效应最大,村民互助因素的总效应在村民认知因素之后,而村委工作评价因素对农户管护意愿的总效应最小,且村委工作评价因素对农户基础设施管护意愿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但却通过村民互助、村民认知因素间接地对农户管护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三点提出政策建议:一是提升村民素质,激发管护新动能。通过多种方式向村民宣传管护理念和管护知识,另外,开展农民在线和实地管护课堂,为村民答疑解惑。二是推进基层工作开展,提升治理水平。通过提升干部素质水平、做好村务公开、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基层工作开展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管护体系。通过下放政府部门职权、成立公共事务互助小组和建立监督投诉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引导村民参与基础设施管护,优化管护形式。
其他文献
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地处中国内陆,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是植被类型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区域,也是研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集及28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综合采用Sen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法、Hurst指数、气候倾向率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指数NDVI和6种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NDVI对不同气象因子的响应程
氮素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两个重要环境限制因子,尤其是在受水分和养分限制的荒漠生态系统。近年来,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植物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氮素(铵态氮和硝态氮)的不同氮沉降水平(0 g·(m2·a)-1、4 g·(m2·a)-1、8 g·(m2·a)-1)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纵深推进和“六个精准”的落实,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得到保障,农村大量劳动力的不断向外转移,同时也促进了农户家庭收入的快速增长。在农户家庭总收入不断增长时,其必然会对农户家庭的食物消费和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农户兼业行为逐渐盛行,慢慢发展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增收途径和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的兼业行为,一方面可以丰富农户的知识和就业的经验,另一方面会给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及其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的改进与发展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推动基金长期平衡能够实现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逐步提升城乡人口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甘肃省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小,地方财力明显不足,加之农村人口基数大、比例高,由此导致了其偏低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与有待完善的基础养老金调整
面对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全面胜利,解决了整个地区的贫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现行标准下,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取得了奇迹般的成绩。但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今天,老年群体健康贫困问题突出、适应环境能力下降以及社会参与和交往的减少,容易致贫或返贫;此外,我国的特殊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目前长期维持的低生育率,家庭代际关系不断弱化,老年群体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业迅速崛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功能已相继显现出来。目前中国的旅游产业已迈入新一轮发展阶段,需要对其地位与功能进行重新定位。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带动了沿线国家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行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旅游业更是被人们称
盲目的城镇化搬迁相当于将农村贫困人口转变为城市贫困人口,其中存在的生存风险对搬迁群体而言有过而不及的态势。易地扶贫搬迁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式的搬迁活动,实施成功与否关系到未来能否保证搬迁群体“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实现,科学有效的搬迁安置模式是确保移民从非自愿移民到自愿移民转变的关键。在城乡关系逐渐趋向融合的态势下,应当跳出“就城谈城”“在乡言乡”的思维窠臼,用“超越城乡”的眼光来思考搬迁移民的
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区域专业化和农业组织化相伴而生,区域专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其相应农业组织化水平也高,即没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区域专业化,就不会有农业组织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真正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就必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借助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一定的经营组织形式,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将更多小规模农户或小规模家庭农场联合起来,实
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其对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与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更高质量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后一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能够为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高效的服务,在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老龄化、兼业化等问题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作为我国重要“生态源头”,甘肃省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本源性屏障功能,但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甘肃省经济欠发达且生态脆弱,林业发展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