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尚“道”,诸子百家各言其说,莫不希望改变东周以来天下乱象,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儒、墨、道、法四大显学。“道”是中国思想文化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讲到“道”或“道论”,一般人多会联想到道家思想,事实上论道并非道家专有的一家之言,儒家也论道,儒家对道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道家。儒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二者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和老子分别作为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二者之道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比较孔子和老子之道,挖掘其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加深对二者思想的认识和理解。“道”字最早追溯到金文,起初作为生活中的日常名词出现,意为“道路”,而后渐渐被引申为规律、规则、道理、道德等等。“道”的涵义也呈现着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道”也从“前哲学形态”获得其哲学意义,被先秦思想家所共同认可。孔子和老子继承了中国最古老和最优秀的思想的精髓部分,同时二者之道吸收了《易经》中的部分思想。在这样相同的思想渊源中,孔子与老子之道的终极指向完全一致,即恢复社会的安定有序。然而,在共同的思想渊源之下,孔子与老子之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于“道”之特性即人伦之道与自然之道、“道”之话语体系即仁学与道论、“道”之修道方式即有为与无为等三个方面。孔、老之道对后世中国人产生了极大影响。传统中国人重家庭、重孝道、重信义,表现出儒家的素养;与此同时,普通中国人又崇尚自然,知足常乐,表现出道家的精神,最后形成了中国人性格中独有的特征—儒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