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时期,《孝经》就开始被译为多种外文。《孝经》外译促进了中国孝文化的传播,但由于早期的译者多为传教士,其译文或多或少带有基督教色彩。安乐哲、罗思文试图通过建立一套中国哲学术语的方式来英译《孝经》,减少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让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体系中有自己的声音,同时也让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有全新的认识。迄今为止,孝经已经有六个英译本,通过作者掌握的数据,安乐哲、罗思文的英译本最具影响力。虽然安、罗译本与孝经英译研究活动几乎同时出现,但其受重视程度远不及理雅各译本。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安、罗的《孝经》英译活动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社会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规范、翻译伦理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等伦理因素的制约;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而且是原文伦理、价值在译入语文本中的再现和重构过程;虽然受到伦理和规范的制约,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来再现和重构原文的伦理与价值。不论在词汇、句法还是篇章层面,安乐哲、罗思文都遵循了翻译伦理的规范,再现并重构了《孝经》文本的伦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