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水文学领域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为研究地点,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5种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阔叶林、板栗林、农田),对不同植被类型的降雨水文过程及水分传递过程中水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各层次水体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内降雨量与大气降水量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板栗林的林内透雨率分别为81.71%,80.15%,78.55%,77.58%。树干茎流量与大气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树干茎流率分别为0.25%,0.48%,1.32%。可以看出茎流量所占的比重都很小。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板栗林的林冠截留率分别为:18.04%,19.37%,20.13%,22.42%。(2)不同林分类型下的枯落物现存量存在较大差异,阔叶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的枯落物单位面积储量干重分别为16.88t·hm2,13.24t·hm-2,6.88t·hm-2。针阔混交林的枯落物储量最小,主要因为人为干扰对地被物造成较严重破坏。不同林下的枯落物持水量也不同,3种枯落物单位质量最大持水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2863g·kg-1)>阔叶林(2696.9g·kg-1)>马尾松(1796.0g·kg-1)。3种枯落物的持水量(失水量)与浸泡时间(失水时间)呈对数关系,持水率(失水率)与浸泡时间(失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3) 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密度依次为:板栗林(1.865g·cm-3)>马尾松(1.815g·cm-3)>阔叶林(1.795g·cm-3)>针阔混交林(1.53g·cm-3)>农田(1.46g·cm-3)。5种土壤总孔隙依次为:针阔混交林(44.345%)>农田(44.3%)>阔叶林(33.7%)>马尾松(30.4%)>板栗林(29.7%)。5种植被类型有效蓄水量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307.30t·hm-2)>板栗林(305.80t·hm-2)>农田(274.95t·hm-2)>马尾松(261.80t·hm-2)>阔叶林(178.00t·hm-2)。5种土壤的稳渗速率在0.03mm·min-1~2.96mm·min-1。A层阔叶林和马尾松稳渗率最大,都为2.96mm·min-1,农田最小,为0.96mm·min-1;B层农田稳渗率最大,为0.97mm·min-1,马尾松和针阔混交林最小,为0.03mm·min-1。(4)大气降水经过不同类型的植被后,其化学物质的浓度变化不尽相同。大气降水经过5种植被类型后TURB、EC值升高,DO含量下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林内降雨、树干茎流,pH大都低于大气降水,呈酸化趋势。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板栗林的地表径流都高于大气降水,对水质的酸化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针阔混交林、板栗林的地表径流、壤中流中NH3-N都低于大气降水。马尾松林、阔叶林壤中流低于大气降水。农田地表径流NH3-N也低于大气降水。其余各植被类型各层次水体中NH3-N都高于大气降水。体现出地表层和土壤内层对NH3-N的净化作用。Ca、Mg、K、Na、P浓度经过针阔混交林后都高于大气降水。马尾松林、阔叶林各层次水体Mg、K含量都高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经过板栗林后Ca、K、Na、P浓度都有所增加。农田地表径流中K、Na、P、Fe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高于大气降水。针阔混交林、板栗林地表径流、壤中流总N低于大气降水,这两个层次对总N的净化效果较好。(5)兰陵溪小流域在监测期间的大气降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达到Ⅲ类水,有轻度污染。针阔混交林的林内雨、栎树干茎流,马尾松林的林内雨,阔叶林的林内雨、栎树干茎流,板栗林的林内雨水质达到Ⅳ类水;针阔混交林的马尾松树干茎流、枯透水,马尾松林的树干茎流,阔叶林的枯透水水质达到Ⅴ类水标准;针阔混交林的壤中流、板栗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为Ⅱ类水,表现出较好的净化效果。阔叶林和农田的地表径流或壤中流的水质都达到Ⅲ类水标准,其综合等标指数M值都低于大气降水,表现出对降水的净化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马尾松林由于人为干扰较大,而且地被物覆盖率较低,加上树体自身的一些特征(树皮粗糙、分泌松脂等)造成了壤中流水质只达到Ⅳ类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