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尽管人们的行为常常是一个相对自动化的过程,但很多情况下,人们需要通过控制自己的注意、思想和行为来适应当前的目标——这种能力即认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认知控制是执行功能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与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自我调节和精神健康密切相关。许多疾病伴随着认知控制能力的下降,如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如何使认知控制能力得到提高逐渐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无创的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认知功能。但其机制相当复杂,与刺激前神经元的状态、刺激参数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主要对正常青年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left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eft DLPFC)进行高频(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并与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相结合,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提高认知控制功能的潜在机制及其持续时间。方法:由专业人员对入组的正常青年被试进行量表评估,包括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确保被试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利手、认知功能及情绪方面的一致性,确保被试的情绪和认知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将32名正常青年被试随机分为2组,采用Pascual-Leone法对磁刺激进行定位,对两组被试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分别进行连续7天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假刺激,两组被试的刺激参数相同,刺激进行的时间在被试间平衡,且保证同一被试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接受磁刺激或假刺激。在刺激前、刺激后即刻、刺激后7天分别令被试完成Stroop任务,同时记录其脑电数据,分析不同时间点两组被试的行为学及电生理数据,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控制能力的影响。同一时间点两组被试的行为学和电生理数据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行为学和电生理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采用Post-hoc Newman–Keuls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1)在刺激前的基线水平,两组被试的行为学(P>0.05)及电生理数据(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2)在刺激前、刺激后即刻、刺激后7天三个时间点,行为学和电生理方面均表现出刺激类型的主效应(P>0.01),即与匹配刺激相比,不匹配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N2波幅更负。此外,在刺激前,与不匹配刺激后的不匹配刺激相比,匹配刺激后的不匹配刺激的反应时明显延长(P>0.05),说明我们的实验范式成功地表现了Stroop效应及Gratton效应。(3)行为学上,磁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在刺激后均表现出反应时的缩短,且不存在时间×组的交互效应(P>0.05),此外,两组被试在刺激后即刻和刺激后7天同样出现Grotton效应的消失,说明连续7天的磁刺激并没有造成Stroop任务行为学上的变化。(4)在电生理方面,与刺激前相比,两组被试在刺激后即刻N2的波幅均增大(P>0.05),但假刺激组更明显,而在刺激后7天,两组N2波幅的变化无组间差异(P>0.05),说明磁刺激的作用不能持续到刺激后7天。(5)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即刺激前进行Stroop任务时,与第一段相比,第三段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反应时缩短(P>0.05)和正确率提高(P>0.05),也没有表现出N2波幅(P>0.05)以及Stroop效应的变化,说明行为学及电生理的改变并不是由练习效应所致。结论:在Stroop任务中,健康青年人可以主动调动更多认知控制能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10Hz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通过提高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的效率来提高健康青年人的认知控制能力,表现在Stroop任务上主要为磁刺激后即刻N2波幅的相对下降和Gratton效应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