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基因型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分析患者氯吡格雷基因型多态性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IPA)的影响,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2)探讨能否根据基因检测制定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100名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并行PC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对100例ACS患者进行CYP2C19(G681A和C-806T)和ABCB 1(C3435T)等基因检测,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对氯吡格雷代谢和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进行基因分型。然后,根据CYP2C19功能丧失(CYP2C19*2)和功能增益(CYP2C19*17)等位基因(Clopidogrel allele,CA),ABCB1和PON 1等位基因的组合,将它们归类为快代谢型(Express metabolizer,EM)、中间代谢型(Intermediate metabolizer,IM)和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PM);(2)采用TEG方法通过二磷酸腺苷检测IPA;根据IPA结果将ACS患者分为正常组和抵抗组,比较各组基因型与IPA抑制率之间的联系;(3)反应正常组继续予以常规口服氯吡格雷75mg qd和阿司匹林100mg qd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低下组调整治疗方案,予以替格瑞洛90mg bid和阿司匹林100mg q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4)根据基因型及TEG检测结果对抵抗组调整药物,回顾和短期随访疗效,观察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复发性心绞痛,心肌梗塞、确定的支架血栓形成和心血管死亡)和出血事件(包括眼、鼻、牙龈皮肤、脑、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出血)的发生率。结果:(1)结果CYP2C19快代谢型(*1/*1,EM)有43例(43%),中间代谢型(*1/*2、*1/*3、*2/*17、*3/*17,IM)有42例(42%),慢代谢型(*2/*2、*2/*3、*3/*3,PM)有15例(15%)。其中,各代谢型均见氯吡格雷抵抗。EM、IM、PM三种基因型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例数占各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3例(7%)、6例(14.3%)、5例(33.3%),术后ADP抑制率分别为(60.33±22.85)%、(59.13±25.75)%和(51.91±33.60)%,三组间氯吡格雷抵抗在统计学上具有差异(P<0.05),PM基因型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基因型;氯吡格雷ABCB1基因型中,野生型占87例,突变型有13例;PON1基因型中,野生型占38例,突变型62例,两种基因型在CR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考虑ABCB1和PON1在CR中影响甚微;(2)根据CYP2C19基因型对14例CR患者调整抗血小板用药,与EM和IM比较,PM与IPA之间的联系更显著,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一般状况中,其中性别、尿酸、甘油三酯水平与CR存在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出现1例支架内再狭窄和4例消化道出血事件。结论:(1)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与IPA有明显相关性;氯吡格雷血小板的反应性主要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2)慢代谢型(PM)患者发生CR概率明显高于快代谢型(EM)和中间代谢型(IM),对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ACS患者,氯吡格雷等位基因的存在是氯吡格雷治疗中出现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因素;(3)本研究提示临床医师根据基因型与IPA酌情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患者可能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