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无念”思想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坛经》在中国佛学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其是六祖惠能禅法的集中体现,其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无”以“无念”为纲,“无念”是《坛经》的核心思想。惠能立足摄佛归性,摄性归念的独特心性论,从本体论、功夫论、境界论、认识论的角度,赋予“无念”多重内涵,进而将传统偏重外在修行的禅法转而向内,于心念上展开修行,史称“六祖革命”。作为六祖禅法的本质与灵魂,《坛经》“无念”对惠能后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社会的正念疗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从中国本土儒道两家思想和佛教经典两个方面展开“无念”溯源。一方面,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坛经》“无念”融合了道家的“致虚守静”“心斋坐忘”和儒家纯善“心性论”“中庸”等思想;另一方面,汲取了《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等印度佛教经典中的无念思想。
  第二,阐述《坛经》“无念”内涵,分析其特点。首先,阐述惠能无念法的立论基础——摄佛归性、摄性归念的独特心性论。其次,具体阐述“无念”的五层含义。“无念”即是最上乘法,即是功夫论意义上的“于念而无念”,本体论意义上的正念,认识论意义上的无分别念,境界论意义上的诸佛境界。最后,分析“无念”于念自度、不二、顿悟、无滞的特点。
  第三,具体阐述“无念”视角下的六祖禅法。“无念”与六祖的无相、无住、般若、功德、净土、定慧、坐禅、三昧、无相戒和顿悟等具体禅法之间是一与多、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由此,六祖禅法实质即为“无念”法。
  第四,阐述《坛经》“无念”的历史影响及其对现代正念疗法的借鉴意义。继惠能“无念”之后,菏泽宗的神会以“无念为本,知见无念”;洪州宗的马祖道一提倡“平常心是道”;石头宗的石头希迁提出“触目会道”。此外,《坛经》“无念”思想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对现代正念疗法仍具有重大意义。“无念”较之现代社会“正念”,凸显出术道不二、内外无执、追求觉悟的超越性,值得现代正念疗法借鉴。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该文第一章讲述了有关物流成本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提出了中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控制以及降低物流成本的措施等方面.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物流成本核算的两种方法,即日本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指出作业成本法是核算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一种方法.第三章从两个方面对物流成本控制进行了研究,即局部控制和综合控制,指出局部控制在现阶段对中国来说是有实际意义的,
学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本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以停车设施建设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停车产业也随之应运而生。目前政府在停车产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政府是停车设施投资建设主体,停车收费以政府指导价为主。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停车设施投资大,投资回报期太长,难以吸引社会投资,同时政府投入有限,造成停车设施建设缓慢,已有规划的停车设施也难以落实;停车设施单靠停车收费难以生存,已建的停车设施
学位
“生命”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多有讨论的范畴,古代思想中不乏关于生命的来源、构成、发展、价值等方面的讨论,《淮南子》作为西汉初期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的集大成著作,对于“生命”亦有详细论述。本文即从“生命”着眼,从生命思想的基础——“道”论、生命之系统、生命之价值、生命之境界来探索《淮南子》的生命思想。  首先,《淮南子》一书不仅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著作,而且反映了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面对其现实生命状态的诉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研究延安时期科学技术运行模式,尤其以马克思主义STS的视角进行研究,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关于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科技发展、马克思主义STS及科技发展模式的相关文献,并作述评。其次论述马克思主义STS的主要观点,包括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与
学位
“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先秦儒家在对三代文明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结出了丰硕的思想果实,而“诚”的内涵也在诸子思想中更显丰富和深刻。孔子在谈论为学、修礼、养德等人伦事务中多次提及“诚”的思想,孟子心性思想的展开与“诚”也有着内在联系,荀子更是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而从内在超越的视角来看,“诚”还具有形而上学意义。“内在超越”是儒家哲学在对心性思想、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产生的独特哲学视角。内在超越视
学位
亚里士多德的快乐思想交错于诸多文本之中,形态各异,有价值论的,有本质论的,有功能论的,快乐的本质和快乐所导向的生活一直是亚里士多德快乐思想的两端。在亚里士多德哲学视野中快乐一词的含义和它的历史演进及其历史渊源是以不同时期的文本为依据的,《修辞术》是成熟时期的本质论的快乐理论形态、《劝勉》和《欧德谟伦理学》是早期价值论的快乐思想、《尼各马可伦理学》表述了成熟时期的本质论和功能论的快乐思想,但《尼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