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HBV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感染人体后的临床结局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多样化的临床表现是HBV基因组的多态性、环境因素和人体的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病毒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基因型与肝脏病变的关系尚未明确,但合理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地减少肝炎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病率。随着对HBV基因型研究的深入,了解HBV基因型与感染后自然转归、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是当今临床关注的课题。目的了解安徽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分析HBV基因型与临床疾病谱、病毒载量、HBeAg、HBeAb阳性表达的相关性;通过复合干扰素(IFN)、拉米夫定(LMV)、阿德福韦(ADV)三组抗病毒治疗的对比,观察HBV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探讨HBV基因型与LMV治疗后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的相关性。方法用Caliper微流芯片法进行HBV基因型和HBV DNA、YMDD变异株测定,并对HBV基因型和YMDD PCR产物随机序列测定。HBV血清标志物用ELISA法检测,生化指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67例HBV感染者的基因型分布:B型250例(68.2%),C型82例(22.3%),提示B、C基因型是我省的优势基因型,淮河以北以C型占优势,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以B型占优势,各地区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地理环境由北向南变化,B基因型逐渐增多,C基因型逐渐减少。与B型相比,C型HBeAg阳性率高(65.9% vs 55.2%),HBeAb阳性率低(11.0% vs 1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B、C和BC混合型间病毒载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感染后的临床疾病谱与基因型、年龄有密切相关性,在中、青年患者中(≤40岁),HBV B基因型检出率和CHB比例均较高;在老年患者中(>60岁),C基因型检出率和LC比例较高(P<0.05)。在CHB组,B型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LC组,C型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LC组(P<0.05)。分别观察各抗病毒组的疗效,在12周末、24周末和48周末ALT和AS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清除率和血清转换率在B型、C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B型感染者ALT、AST复常率在48周末ADV组最高(60.9%,73.9%),复合干扰素组最低(22.2%,27.8%)(P<0.05)。HBV DNA的阴转率在12周末、24周末、48周末ADV组最高(69.6%),复合干扰素组最低(27.8%)(P<0.05)。27例C型感染者ALT和AS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清除率和血清转换率在各治疗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V组39例患者48周时,检测到YMDD变异株3株,变异率为7.69%,各基因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 B、C型是我省的优势基因型,HBV感染后的临床疾病谱与基因型、年龄有相关性。同一种抗病毒治疗方案(ADV/LMV/复合IFN)在HBV B、C和B/C混合型感染者间的疗效无差异;HBV B型感染者对ADV、LMV治疗的疗效优于复合IFN;LMV治疗后YMDD的发生与基因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