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极化和轨道角动量是电磁波除了具有的幅度、相位、频率之外的另外两个基本的物理特征。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运用极化信号以及多模态轨道角动量处理将开拓无线频谱资源利用的两个全新的维度,也可以完善和丰富无线信号的分析、处理与传输理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目前有限的频谱资源日益匮乏的突出难题,同时也可为解决未来天地一体化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容量提升、异构网络的融合、通信系统的绿色、节能等热点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化和轨道角动量是电磁波除了具有的幅度、相位、频率之外的另外两个基本的物理特征。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运用极化信号以及多模态轨道角动量处理将开拓无线频谱资源利用的两个全新的维度,也可以完善和丰富无线信号的分析、处理与传输理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目前有限的频谱资源日益匮乏的突出难题,同时也可为解决未来天地一体化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容量提升、异构网络的融合、通信系统的绿色、节能等热点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然而上述新技术的引入就需要对传统的多维调制技术及其星座映射、系统复用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改进、优化或重新研究和设计。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认知与极化信号处理的功放能效研究”(项目编号:61271177)和“多模态轨道角动量在极化分集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应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61561039)。论文围绕极化信号的多维调制处理技术以及极化分集中电磁涡旋波的多模态轨道角动量应用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极化信号处理、电磁涡旋波的多模态复用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首先概述了极化的表征方法,然后重点分析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极化信号及轨道角动量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包含的研究内容,最后分类梳理了极化信号及多模态轨道角动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2)针对无线信道的去极化效应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多天线几何去极化信道模型。该模型以发射端和接收端所在空间散射体构建空间几何量化关系来定量的确定极化信号的交叉极化函数。并考虑通信节点移动或固定的应用场景,最终建立了固定到移动(F2M)、移动到移动(M2M)场景下的多天线去极化信道散射模型,并对影响该模型的多个物理参量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与通常的射线跟踪的极化信道散射模型建立方法相比,具有更低的算法复杂度和较为快速的还原极化散射场景的能力。(3)论文从减小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加系统的鲁棒性为目标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调制系统及星座映射结构。该方法将载波的正交极化分量的幅度比和载波的幅度和相位三个参量来承载信息的极化正交幅度调制系统,并利用单位庞加莱球和三维格结构设计了新型的三维星座结构。并考虑到不同调制阶数中上述参量所占的份额,给出了常用的不同阶数的三维调制映射结构。理论证明了这些结构在降低系统误码率的可行性,且对不同结构进行了定量的误码率分析和比较。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新型三维调制星座映射结构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极化参量,而且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4)本文针对目前微带天线具有的带宽窄的缺点,深入的研究了宽频微带阵列天线的设计,利用L型探针馈电微带贴片天线作为阵列的阵元,并通过改变阵元之间的馈电相位差将OAM技术应用于阵列天线中,设计出了一种工作在L波段的8阵元多模态OAM电磁涡旋波微带阵列天线结构,其工作频段在1.35GHz~1.86GHz,相对带宽达到31.8%,可以在同一频点产生具有多种OAM模态(l=0, l=±1, l=±2, l=±3)特性的电磁涡旋波。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流媒体,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等应用的崛起,互联网的流量正在呈幂指数次增长,这就对数据中心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数据中心基于数以万计的服务器通过高性能交换机互联。面向数据中心的应用,如云计算和搜索引擎应用,更是属于数据密集型业务,需要服务器之间高效的互联。这样的互联使网络对于高带宽和低时延的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有甚的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这些数据中心必须满足低能耗的需求。本论文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朝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fifth generation,5G)演进。5G系统将面对多样化和差异化业务的巨大挑战,满足超高速率、超低时延、高速移动、高能效和超高流量与链接密度等多维指标。因此,5G系统应该具有非常大的弹性,以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应用和部署场景的通信需求。为应对移动通信业务量的增长,在传统蜂窝下密集部署低成本、低功率的小小区,将传统宏蜂窝变成异构网络,是解决5G移动通
高性能、低成本的多频带信号共传链路是新一代通信系统的核心需求,而构建支持多频带并具有可重构能力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面临着结构复杂、灵活性不足和成本高等挑战。本论文采用相位调制-相干接收光载无线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直接带通采样技术运用在该系统中以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并降低成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采用独立本振结构的单通道相位调制-相干接收光载无线链路及其传输特性。利用直接带通采样技术解决
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作通信作为对抗无线信道多径衰落的有效技术,利用网络中闲置的节点作为中继,可实现虚拟的多天线系统。而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双向中继系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解决节点间相互干扰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频谱效率,近年来被广泛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双向译码转发中继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为了提高基于物理
随着智能终端的出现以及新型业务的迅猛发展,网络中的信息流量一直处于爆炸式增长中,作为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物理承载层,光通信与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演进与发展,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未来光传输将朝着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以及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光网络、光接入将朝着SD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的方向演进,从而适应未来光通信与网络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及灵活可重构
随着网络新型业务的与日俱增,大容量与灵活性的特征逐渐凸显,一方面大容量特征迫使光纤资源在频域维度几乎使用殆尽,单芯光纤的传输容量已经逼近香农极限,迫切需要探索空域维度进一步提升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另一方面具有时域特性的灵活性提前预留业务大量涌现,如何协同分配时域与频域资源亟需探讨。为应对上述挑战,光网络虚拟化技术能够通过切分底层资源,使得用户利用底层物理资源作为一种服务而不必感知实现细节,能够
车辆自组织网络(Vehicular Ad-hoc Networks,VANET)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信息承载平台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复杂的交通环境和爆发式增长的通信需求与有限频谱资源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反映车辆自组织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网络容量的研究对VANET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GuPta和Kumar首先提出了传送容量(Transpo
为了支撑剧增的移动多媒体业务需求并满足高频谱效率和高能量效率目标,业界先后提出了云无线接入网络和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由于实际网路中业务随机到达和信道时变,基于业务队列的动态无线资源优化研究需要考虑队列时延的影响。本论文对云无线接入网络和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的基于业务队列的动态无线资源优化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云无线接入网络,先后对协作多点传输中的动态无线资源分配、面向预编码优化的动态无线资源
随着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数据中心业务在网络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推动着底层互联光网络的技术更新。为了满足数据中心业务大容量、低时延和动态灵活的要求,支持弹性带宽的频谱灵活光网络成为了数据中心互联的重要备选方案。与此同时,在新型数据中心业务的驱动下,光网络的控制平面被要求更加灵活、智能和开放。因此,如何实现面向数据中心业务的控制与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围绕着光网络的控制技术,主要从互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功能强大的移动设备的流行,开启了通信的新篇章,但要求提升容量密集型智能应用的效率,这也使得第四代(4G)网络不能满足未来的容量需求。有鉴于此,移动通信行业开始转向第五代(5G)网络的研发,实现用户无处不在的宽带高速服务体验。基于云计算的无线接入网络(C-RAN)是5G网络的一种重要组成,它将云计算技术融入传统的蜂窝系统,实现了大规模协作信号处理和组网。尽管C-RAN能增强频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