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保康降水资料、MICAPS常规资料、TWRO1天气雷达资料及十堰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湖北省保康县的夏季对流云宏观特征和雹云指标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总结保康降雹的时空分布和降雹的天气形势特征;分析得出保康降水对流云的回波顶高、回波强度等参数特征,及对流云回波平均顶高与强度随时间变化,降水对流云回波顶高与0℃层高度的相互关系,同时从初期回波出现的高度和45dBz的回波顶高两方面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保康降水资料、MICAPS常规资料、TWRO1天气雷达资料及十堰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湖北省保康县的夏季对流云宏观特征和雹云指标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总结保康降雹的时空分布和降雹的天气形势特征;分析得出保康降水对流云的回波顶高、回波强度等参数特征,及对流云回波平均顶高与强度随时间变化,降水对流云回波顶高与0℃层高度的相互关系,同时从初期回波出现的高度和45dBz的回波顶高两方面得到了雹云的识别指标;本文还结合地面降雹的实况报告,对2009年6月6日和8月26日发生在保康县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保康雹云主要产生在西北气流型、副高边缘型、副高内部型和无类型四种天气类型中,其中西北气流型造成的的冰雹灾害较多。(2)保康夏季对流云降水回波的最大顶高主要集中分布在5-12km,大于和小于这个方位的降水对流云较少;对流云降水回波强度季平均值为38.6dBz;对流云回波平均顶高与强度随时间变化,基本呈稳定的震荡态势;保康季回波顶高平均值高出同期0℃层高度值4.6km。(3)降雹天气中高层温度低,地面增温较高,容易造成大气层结不稳定,易触发对流引起降雹;比较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在云中的位置和45dBz回波顶高≥7.Okm可以作为识别雹云的指标。(4)高空冷槽、中低层切变线是两次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冰雹由强单体雹云产生,雹云回波具有超级单体回波特点。雷达初始回波高,雹云发展速度快;强中心呈纺锤状,中低层有弱回波区(WER);6月6日过程发现三体散射现象,降雹前VIL值有明显的反应。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更容易遭受灾害影响的两大因素,这两个因素在城市群叠加,使其成为容易遭受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损失的高风险区。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时空分布的改变,必然对城市群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利用481个气象站1951-2010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年和四季各级降雨日数的地理分布特征,并对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
本文针对FY-3A卫星微波湿度计MWHS (Microwave Humidity Sounder)资料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选用2010年冬季1月17-23日FY-3A微波湿度计MWHS Level1C格式的全球观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权重算法对观测增量O-B进行质量控制,其中O是FY-3A微波湿度计观测的亮度温度,B是基于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
气象卫星探测资料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已经被公认为是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学者对卫星辐射率资料直接同化在中尺度数值预报中应用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变分同化方法。随着四维同化的发展,集合卡尔曼滤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卫星辐射率资料,改进模式初始场,从而提高中尺度数值预报的准确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WRF-EnSRF同
雨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呈旋转扁椭球形状,在利用雷达进行降水观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扁椭球形状的散射特性。Gans理论、T矩阵和DDA法是常用的计算非球形粒子散射特性的算法。Gans理论是适用于小旋转椭球的散射理论,可以得到其精确的解析解,计算速度比T矩阵法和DDA法快。DDA法是一种计算任意形状和结构粒子散射特性的有效工具,但由于计算耗时和复杂的计算程序使之在雷达资料定量处理的过程中受到限制。本文根据这
干空气影响热带气旋活动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发现,大西洋地区热带气旋的活动不仅受到撒哈拉干暖空气层(SAL)的影响,还受到副热带高压下沉干空气的影响。本文模拟了2006年大西洋地区撒哈拉干暖空气层的活动以及热带风暴Debby等热带气旋的活动,利用模式资料以热带风暴Debby为例,分析了Debby的温度场以及相对湿度场等的分布,并且着重研究了影响Debby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干空气的源地。分
降水是陆上水资源的直接来源和水循环的首要环节,面雨量作为整个区域内单位面积上的平均降水量,能较客观地反映整个区域的降水情况。但是由于降水空间分布的复杂性,传统的基于有限的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的面雨量估算方法往往只能获得大尺度的降水状况,GCM输出数据得到的格网降水数据同样面临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问题,只能用于宏观趋势分析,无法应用到降水的精细化,定量化分析中去。近年来基于GCM的面雨量降尺度研究得到越来越
针对2008和2009年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TC),对华东区域气象中心所利用的八种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进行比较系统的评估。引进skill score值来检验这八种方法对发生在两年间的所有热带气旋在各个预报时刻的总体预报水平,包括对实际台风已消亡但预报仍在继续以及台风还未消亡但已预报台风消亡的预报情况,同时计算八种强度预报方法的预报误差大于15m s-1和小于6m s-1时的误差
本文应用2008年天津市14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资料、北京探空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渤海西部天津地区海陆风识别方法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中采用的海陆风识别方法进行综述,了解到应用常规资料识别海陆风日主要应考虑以下三点因素:(1)利于海陆风环流形成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和气压场形势;(2)海陆之间要存在一定的温差;(3)近地面风向、风速的改变。基于以上三点结论,从海风形
利用NCAR CCSM3.0 IPCC AR4陆面模式(CLM3.0)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和21世纪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的气候模拟结果,从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区域差别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大气、陆面的水分、热量和积雪等过程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21世纪北半球气温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大气降水、空气湿度和地面净辐射
本文利用1959-2008年中国气象台站的积雪资料、黄河流域夏季降水资料、NECP/NCAR逐月的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使用了EOF分析、MTM-SVD分析等方法,首先分析了我国积雪的分布变化特征、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揭示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影响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典型循环关系,并通过大气环流初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分布不均匀,受下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