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很高,给社会,家庭和患者本人均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种神经肽在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病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神经肽可在血及/或脑脊液中检测到,它们均显示出与患者临床和CT表现以及预后的极好相关性,提供了比较确实的脑细胞损害严重程度的真实信息,对这些神经肽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脑卒中损害的范围、程度和预后,了解脑卒中时的病理生理变化,从而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利钠利尿肽系统(NPS)在人体内的调控系统的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与其它许多神经肽相仿,NPS家族的成员脑钠素(BNP)与心钠素(ANP)均来源于其各自的前体,后者在体内经酶切产生多种活性肽段,这些活性肽段各自具有独立的生物学效应,并在生物学效应上相互修饰(分子内调控)。这些不同片断的生物学作用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以及分子内调控,使这些神经肽发挥着其复杂而精细的机体自稳态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意义。脑钠素N端前体肽Nt-proBNP与BNP、ANP同属NPS,是NPS家族的新成员。Nt-proBNP与BNP来源于同一前体proBNP。proBNP在心肌细胞内合成后首先形成前体原结构,在裂解为-26个氨基酸信号序列后,再形成-108个氨基酸的前体,然后再裂解为Nt-proBNP和BNP。近年来有关神经肽的研究提示我们,对某一种神经肽在疾病中的意义,不仅要观察某一种活性成份的变化,亦应该注重与这一活性成分相关的分子内调节机制以及不同肽段的相对变化和更精细的调节机制。最新资料证实,BNP在有效缓解脑中风、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Nt-proBNP1-76是最新合成的Nt-proBNP结构形式。新近有研究证实,Nt-ProBNP1-76参与了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关于Nt-ProBN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心脏功能以及与血液动力学间关系方面。迄今为止,Nt-proBNP1-76与脑卒中间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尚未见到报道,因此,Nt-proBNP1-76在脑卒中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分别观察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Nt-proBNP1-76(以下简称NtBNP)、ANP、ET的水平,并与正常人比较,分析Nt-proBNP1-76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7天、14天、30天、3个月、6个月时上述伸经肽的水平,摸清上述神经肽的动态变化以及与脑卒中患者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NtBNP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本研究还观察了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上述神经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通过以上研究促进我们对脑卒中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并为该病的防治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NtBN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和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用放免法测定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以及发病后7天、14天、30天、3个月、6个月时血浆NtBNP、ANP、ET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B组)和危险因素对照组(A组)比较,观察它们的动态变化特点,分析其水平与患者梗塞灶大小、病情轻重以及预后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1、在发病后的各个时间点,脑梗死患者血NtBNP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达最高峰时间点为第七天,以后逐渐下降,到第六个月时已接近发病时的水平,但仍高于A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ANP、ET浓度在发病时水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在第14天时已接近对照组A组(P>0.05)。
2、在发病后各时间点脑梗死患者血NtBNP水平均显示大梗塞灶>中梗塞灶>小梗塞灶(P<0.05),均于7天内达高峰水平,以后逐渐下降。不同梗塞灶患者血ANP水平在发病当天有差异(P<0.05),在以后各时间点则无明显区别(P>0.05)。不同梗塞灶患者在发病后各时间点的血E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3、发病后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NtBNP水平达最高峰时间均为第七天,以后逐渐下降。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均显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则血NtBNP水平就越高。不同病情患者血ANP、ET水平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
4、对照组A组和B组血ANP、ET值与NtBNP含量无相关性(P>0.05)。发病时脑梗死组ANP值与NtBNP含量间具有相关性(P<0.05),但ET值与NtBNP水平间无相关性(P>0.05)。在以后各时间点脑梗死患者ET、ANP值与NtBNP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
5、在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的神经肽测定值中,发病时的血NtBNP水平与预后等级间具相关性(P<0.001),其它各时间点的血NtBNP水平及各点的ANP、ET水平与预后等级间均不具相关性(P>0.05)。
6、不同预后分级的患者,其发病时的NtBNP水平均存差异,预后越差,发病时的血NtBNP水平越高(P<0.05)。ANP、ET水平在不同预后分级患者中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BNP水平增高,患者病情越重,血NtBNP水平越高。NtBNP参与了脑梗死发生时的病理生理机制。
2、血NtBNP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后呈现动态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监测其水平可能有助于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3、血NtBN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与ANP和ET的作用无关。
4、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的血NtBNP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关,测定其水平有助于对其预后的判断。
二、急性脑出血患者血Nt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NtBNP在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和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用放免法测定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时以及发病后7天、14天、30天、3个月、6个月时血浆NtBNP、ANP、ET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B组)和危险因素对照组(A组)比较,观察它们的动态变化特点,分析其水平与患者出血量大小、病情轻重以及预后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1、在发病后的各个时间点,脑出血患者血Nt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NtBNP的变化呈现双峰规律,第一峰和第二峰分别出现于发病后第七天和第十四天,以后逐渐下降。在发病后第三个月时,血NtBNP水平已接近发病时的水平(P>0.05)。脑出血患者血ANP、ET浓度在发病时水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在第30天时已接近对照组A组(P>0.05)。
2、在发病时至三十天时各时间点,血NtBNP水平均显示大量出血患者>中量出血者>小量出血患者(P<0.05),在经过第七天和第十四天的高峰平台期后显著下降。血ANP、ET水平在发病时明显增高后,以后即逐渐下降,不同量出血患者在发病以后各时间点血ANP、ET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
3、发病后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NtBNP水平达最高峰时间均为第七天和第十四天,以后逐渐下降。在发病后至第三十天时的不同时间点均显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则血NtBNP水平就越高。不同病情患者血ANP、ET水平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1、急性脑出血患者血NtBNP水平增高,患者病情越重,血NtBNP水平越高,NtBNP参与了脑出血发生时的病理生理机制。
2、血NtBNP水平在脑出血发生后呈现双峰的动态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并在一定时间内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监测其一定时期内血中水平的演变可能有助于对病情变化情况的判断。
三、脑钠素N端前体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NtBN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疗法治疗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h、6h、24h、48h、7d、14d、30d对患者进行ESS评分,并在患者治疗后第90d时评定其Barther指数,进行疗效分析,与常规方法治疗的32例患者进行对比,并观察两种不同疗法对患者治疗后24h、48h、7d、14d、30d血浆NtBNP、ANP、ET浓度的影响。
结果:
1、溶栓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间比较,除在6h点ESS评分无差异性外(P>0.05),在治疗后的其它各时间点,溶栓治疗组ES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
2、治疗3个月后溶栓治疗组Barthel指数为(87.1±15.4),常规治疗组Barthel指数为(73.7±16.5),溶栓治疗组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组(P<0.01)。
结论:
1、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使血浆NtBNP浓度发生变化。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血NtBNP水平有干预作用。
2、溶栓治疗使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血NtBNP动态变化曲线发生变化,出现高峰点前移,峰值下降。NtBNP可能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机制中发挥着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