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淀山湖是上海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近10多年来,由于淀山湖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其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对淀山湖周边居民及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自1985年起,淀山湖部分区域水华暴发时有发生,因此对淀山湖富营养化综合防治方法进行探讨很有必要。本论文通过对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时空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淀山湖已实施的生态修复试验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总结与评价,借鉴《欧盟水框架指令》中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条款,总结经验与不足,为淀山湖后续的富营养化综合整治工作提出科学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近年来,淀山湖内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叶绿素a含量等群落特征与历史记录相符,但优势种既有重合也有演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0年10月——2012年8月,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339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绿藻门最多,硅藻门和裸藻门次之,金藻门、甲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种类数较少,数量也较稳定。优势种主要由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链丝藻(Ulothrix flaccidum)、交错丝藻(Ulothrix implexa)、衣藻属(Chamydomonas.sp)等,硅藻门的模糊直链藻(Melosira ambiug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小环藻属(Cyclotella.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蓝藻门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sp)、细微颤藻(Oscillatoria subtrillissima),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啮噬隐藻(Cryptomonas eros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吻状隐藻(Crytomonas rostrata)等组成。其中,尖尾蓝隐藻、小球藻为调查期内的主要优势种。浮游植物种类数总体分布特征为湖北部>湖西部>西南元荡湖>湖中部>湖南部>湖东部区域。(2)2010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淀山湖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06×106cells/L,在2.09×106~31.66×106cells/L之间变化,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10月,最大值在2011年5月。浮游植物群落构成来看,在调查期间绿藻门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硅藻门呈现比例逐渐增长的趋势,隐藻门所占比例较为平稳,蓝藻门所占比例呈现波动趋势,金藻门、甲藻门、黄藻门、裸藻门所占比例较为平稳且含量较少。空间分布特征为:湖北部>湖西部>西南元荡湖>湖中部>湖南部>湖东部。(3)2010年10月——2012年8月,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12.47mg/m3,在2.07-27.57mg/m3之间变化,总体呈现波动变化,同密度变化趋势相似。空间上,最小值出现在位于湖西南部元荡样点,最大值则出现在位于东部的湖5样点,总体呈现湖东偏北部>湖东北部>湖东偏南部>湖中部>湖西南部的特点。(4)调查期间,淀山湖2010年10月——2010年12月水质为中营养至富营养水平,2011年2月——2012年8月水质为中营养至重富营养水平。空间上,除湖区北部、东北部、湖区西南部为中营养至富营养水平外,其他区域营养状态指数均偏高,处于中营养至重富营养水平。2.淀山湖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且导致浮游植物激增的营养盐主要为氮、磷,输入渠道主要为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两种,其中以外源性污染为主。3.淀山湖区域针对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问题试行了相应的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前置库工程、控藻工程和生态修复综合控制工程等,现行的富营养化综合整治措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周期、营养源控制、流域水环境管理制度、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指标体系等发面,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索。4借鉴《欧盟水框架指令》中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条款,笔者认为淀山湖富营养化综合整治措施应该从开展本底调查、建设公众参与平台、建立数字化的区域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严格界定惩罚措施、定期维护工程设施、撰写浅水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编制水质变化趋势图、拓展资金来源、建设跨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