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城市研究和建设基于经济、效率、社会管理等方面,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把小巧宜人的旧街区更新为超尺度的新城空间,这些新建的正规空间并没有像规划蓝图预期的那样富有活力、富有人情味、富有多样化,反而是那些处在城市边缘的看似拥挤不堪、脏乱无序的旧街区外部空间始终热闹非凡并且生命力旺盛。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下,研究这些旧街区外部空间的活力根源、生成逻辑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便成了本文的研究缘起。这些旧街区外部空间依赖于非官方的力量自主调整逐渐形成的。街道中晾晒的五颜六色的衣物、高低错落的各种形式的遮阳篷、自建生活型及经营型空间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街道中边吃饭边聊天的人群、悠扬而有规律的商贩叫卖声、街边下棋的围观人群的说笑声组成了旧街区特有的城市记忆。社会、人文等多种要素的共同交织,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网络、邻里关系和特殊的城市空间肌理、场所文化。本文以旧街区外部的非正规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其自发性的空间营造为研究主线,从日常生活空间的细微角度,探索自发性的空间调整,探究这些空间背后的生活秩序,研究它们的形成原因、空间肌理、布局结构及其对城市的影响。从行文结构上,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1章节)。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论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对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形成本文的研究脉络。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2~4章节)。阐述非正规空间的有关现象及相关理论,并对相关案例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旧街区非正规空间的尺度形态、结构布局、空间界面及使用者的空间参与等方面进行了实际调研分析;对调研的资料进行归纳对比总结,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第5章节)。通过以上章节对理论及实际调研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旧街区非正规空间对实践的一些启示。第四部分总结与展望(第6章节)。对本文的研究观点进行总结。通过本文研究,希望对后续有关非正规空间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