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中抗乳腺癌MCF-7细胞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ore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是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居于女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呈逐年上升趋势。前期本实验室通过以活性为导向的分段筛选平台对6味常用于治疗乳腺癌的中药(蒲公英、木香、柴胡、瓜蒌、甘草、黄药子)进行筛选,最终从木香中筛选出潜在的抗乳腺癌 MCF-7细胞的活性成分:木香烃内酯(Cos)、去氢木香内酯(Dehy),并发现联合用药(Cos-Dehy)抑制 MCF-7细胞增殖的效果优于单一活性成分,表明单一活性成分及联合用药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研究价值。  细胞凋亡在抗癌药物的研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MCF-7细胞是雌激素受体阳性(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ER+)细胞系,是ER+乳腺癌临床前研究的经典细胞系。目前虽然有文献报道Cos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但是缺乏对木香中活性成分单一用药及联合用药在诱导MCF-7细胞凋亡方面的系统研究与对比分析。  代谢组学主要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检测灵敏度高的分析仪器作为分析手段来测定代谢小分子在内(基因等)、外(温度、营养、药物等)刺激作用下其种类及数量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因此它可以用来测定木香的活性成分作用于MCF-7细胞后所引起代谢物的变化趋势。目前,将细胞代谢组学的方法用于考察木香中活性成分(Cos、Dehy、Cos-Dehy)对MCF-7细胞内代谢物影响的研究仍未见报道。  同时,代谢组学结合传统生物学方法研究Cos、Dehy及Cos-Dehy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的报道亦较少。本课题以不同浓度Cos、Dehy及Cos-Dehy作用于MCF-7细胞,考察细胞内活性氧(ROS,Ractive Oxygen Species)含量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MTP,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l)的变化,并结合GC-TOF/MS分析技术探究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对木香中活性成分及联合用药诱导 MCF-7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及对比分析,为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本论文首先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0、2、4、8μg/mL)的Cos、Dehy及Cos-Dehy干预下MCF-7细胞的凋亡现象。实验结果表明,Cos、Dehy及Cos-Dehy都能够诱导MCF-7细胞凋亡,并且Cos-Dehy诱导细胞凋亡的效果优于单一活性成分的作用。并进一步对不同浓度梯度(0、2、4、8μg/mL) Cos、Dehy及Cos-Dehy干预作用下MCF-7细胞内ROS含量及MTP的变化进行详细研究。发现,ROS含量升高、MTP降低是Cos、Dehy及Cos-Dehy诱导MCF-7细胞凋亡的因素之一。  第二,采用基于GC-TOF/MS的细胞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探索了Cos、Dehy及Cos-Dehy作用于MCF-7细胞24 h后细胞内代谢物的变化。本部分首先对对照组及细胞前处理方法进行了考察,以期得到尽可能多而且准确的代谢差异物。细胞加药孵育24 h后,经过一系列的前处理步骤,样品进行GC-TOF/MS分析,然后采用多维统计中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及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最终寻找出药物作用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物。PCA分析显示,Cos、Dehy及Cos-Dehy与对照组都能够呈现很好的分离趋势,并且Cos-Dehy组与对照组的距离相对于Cos组与Dehy组较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Cos-Dehy组引起MCF-7细胞内代谢物的紊乱程度要高于Cos组与 Dehy组的作用。有监督的OPLS-DA分析结果显示,Cos、Dehy及 Cos-Dehy分别与对照组有15、16、16种代谢差异物,对这些代谢差异物进行分类汇总,共得到24种代谢物,两种活性成分与联合用药对细胞内这24种代谢物的调控方向基本一致。进一步进行KEGG库检索,得出其主要与TCA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糖酵解(Glycolysis)过程、脂肪酸代谢(Fatty acid metabolism)、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相关。  综合分析细胞代谢组学与凋亡的研究结果,推测 Cos、Dehy及Cos-Dehy作用于MCF-7细胞后,通过ROS含量的升高、MTP的降低破坏了线粒体结构,线粒体在细胞中既是能量代谢中心,因此其结构破坏后可引起各种代谢的紊乱;同时线粒体也是多种凋亡信号通路的交汇点,其结构受到破坏以后,位于膜间隙的与凋亡相关的蛋白可能从膜间隙释放。最终,在药物作用下,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紊乱及凋亡相关信号的释放诱导了MCF-7细胞的凋亡。  另外,以GC-MS为平台,建立了游离脂肪酸靶向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首先对游离脂肪酸的衍生化方法进行了探索及对比研究,最终选用在样品中加入25μL1%五氟苄溴与25μL1%N,N-二异丙基乙胺并在30℃反应30 min这一条件进行衍生化,此衍生化方法方便快捷,不需要高温加热,对不饱和脂肪酸的分析非常有利;后通过对GC-MS分析系统中温度等各项参数的优化,实现了10种脂肪酸的分离,为后续对 MCF-7细胞内脂肪酸这一大类物质的分析奠定了很好的方法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文献分析和资源考察、化学部位(成分)的提取分离、HPLC指纹图谱等方面着手,研究了沙棘抗心肌缺血的有效组分。1沙棘的文献考证和资源考察  结合野外考察,对沙棘的
目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磷酸二酯酶4等蛋白质分子,在炎症介质生成、向炎症部位游走及诱发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试验以上述酶类为靶标,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设计的咪唑烷二酮衍生物进行虚拟筛选;选择代表性分子进行合成,对所得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旨在发现理想的抗炎药物。方法:首先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等炎症相关受体的蛋白结构进行序列比对、立体结构叠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