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韬奋奖是奖励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原分别为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两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本论文以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共156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年龄、性别、民族等三方面阐述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的基本情况。数据说明,这156位获奖者均为中青年;长江系列获奖者的年龄小于韬奋系列获奖者;女性获奖者的比例远远小于男性获奖者;汉族获奖者的比例占总人数的89.7%。进而,笔者以获奖者的教育背景、媒体背景为着眼点,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这两个因素对获奖者获奖及成才的影响。在156位获奖者中,受过大学教育(包括进修)的占总人数的91.7%;科班出身(所学专业为新闻学)的占总人数的40%。从媒体背景看,来自中央级媒体的获奖者远多于来自地市级媒体的获奖者;其中来自报社的获奖者占总人数的54.5%,远多于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的获奖者。数据分析说明:大学教育为获奖者的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闻专业对获奖者的成才有一定影响;中央级媒体由于其资源优势,为获奖者的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报纸由于其固有的深刻性等优势,成为获奖者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重要载体。长江韬奋奖是评选人的奖项,评选过程中需要考核参选人的综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参选者的新闻作品。本论文最后对获奖者代表作品的报道领域进行量化分析。数据说明:有23%的获奖者在“党和国家重大事件”这个报道领域有所建树,创作出了优秀的代表作品。同时,大量的获奖者在典型人物宣传,经济改革、民生动态等报道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说明: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关注民生的作品更受群众欢迎,更受评委青睐。这些作品从侧面反映出了获奖者们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