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临床药师参与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基础用药对轻中度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用药的安全性,评估药学监护对轻中度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到2019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均给予入院基础检查。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l一日一次,依达拉奉30mg加入1000ml0.9%氯化钠注射液每日两次,给予并发症相应的对症治疗(降脂、降压,调节血糖、抗感染等)。观察组:患者除基础用药外,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3g/支,含丹参多酚酸100mg,批号:20180903)溶解于25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每次一支,严格控制滴速,不高于40滴/min。对两组患者制定药学监护路径,并对其进行药学监护。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14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患者NIHSS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的变化程度探讨药物治疗效果,测定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指标探讨药物安全性,同时观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对治疗后患者的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治疗的满意度,以及出院后自我检测化验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1.脑梗死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60~69岁期间较多,既往史与合并疾病种类前三名的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合并疾病种类以及生命体征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14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下降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治疗14d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指标中NSE、MDA的浓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NSE、MDA的浓度降低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SOD的浓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SOD的浓度升高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1)在治疗14d后经颅多普勒检查两组患者大脑前(ACA)、中(MCA)、后动脉(PCA)血流速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三组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三组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14d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药师给予患者用药监护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对临床药师服务的满意度以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根据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指标MDA、NSE、SOD浓度以及经颅多普勒检查ACA、MCA、PCA血流速度的变化表明,基础用药联合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轻中度脑梗死,与基础用药比较,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根据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测发现,基础药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安全性较好;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实施后,提高了轻中度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用药依从性、药学服务的满意度,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药学监护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