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写的现代意识及其反思——以茅盾文学奖获奖历史小说为中心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小说以过去的历史生活为题材,离不开作家主体的现代意识,正是由于“现代”对“历史”的融入,才使得当代中国历史小说能够长盛不衰。本文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中心,对当代中国历史小说的现代意识进行探索,以期给全球化背景之下历史小说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在历史观方面,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这些作品摆脱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史观的影响,开始重视人民的历史作用、肯定其应有的内在价值,在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上,也突破了正统的大汉族主义的民族观的影响,最难能可贵的是作家以民主意识来观照历史现象,勇于揭露封建专制统治的种种阴暗面。   在人物塑造方面,这些作品同样体现着鲜明的现代意识。作家们不再排斥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是以人为中心,深入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系列血肉丰满、形象生动的人物。无论是英雄,天子还是知识分子、妇女,他们丰富的情感、他们那复杂乃至常常陷于内心矛盾的精神世界无不打动人心。   悲剧意识的强烈,也是现代意识的鲜明体现。茅盾文学奖获奖历史小说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写法,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这些人物的悲剧虽然与自身性格的弱点并非无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他们与自身所处时代发生了尖锐冲突。这些悲剧人物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仅因为他们最后凄美的结局,而是由于作者站在现代的立场,勇于直视这些人物的苦难并着力描写他们与苦难的抗争。   尽管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然而,在全球化视野下对其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即使是这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优秀历史小说,依然与世界一流历史小说有着很大差异。历史理性批判精神的匮乏、艺术表现形式上现代性的匮乏无疑制约着当代中国历史小说走向更高峰。唯有正视这些不足,在适当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辨证学习西方现代文学技巧,我们的历史小说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本文为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的文化氛围以及京派的形成过程。身在北平的师陀与京派中人,如沈从文、卞之琳等交往甚多,创作了一
从2003年私募教父赵丹阳发起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至今,中国的阳光私募基金已经走过了近9个年头。从最初几年不足10只到现在的上千只产品,我们不得不膜拜如此惊人的中国式发展速度。对投资者来说,要在数百家私募及旗下那么多信托产品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却也绝非易事。要想选择合适的私募,必须从自身的投资需求入手,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了解自身的投资需求  这并不仅仅是在投资私募时候所需要注意的
在多谱变换隐式重启动Arnoldi(IRA)算法结构设计中,采用泛函表述实现了谱变换和IRA算法解耦,产生了相对独立的IRA对象和多种谱变换对象。然后应用设计模式概念,根据多谱变换下IRA
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作为我国新闻节目的新形式,敢于将新闻的严肃性和脱口秀的娱乐性相互碰撞,是其在众多种类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主持人言语追求个性化与创新化的
《歧路灯》是清代中期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李绿园。小说假托于明朝嘉靖年间,宦门子弟谭绍闻在误入歧途,终至败家后,洗心革面,悔过自新,重振家业的故事。全书内容通俗,语言描写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