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PiCCO容量性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2月2017年8月期间在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ICU接受治疗的36例合并有急性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PiCCO监测组和CVP监测组,每组各18人。从所有患者的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从CVP监测组患者的股动脉置入动脉导管,从PiCCO监测组患者的股动脉置入PiCCO导管。CVP监测组在CVP监测目标812mmHg压力导向下进行液体复苏。PiCCO监测组在容量指标EVLWI37ml/kg、ITBVI8501000ml/m2导向下进行液体复苏。液体复苏0时由超声科一名主治医师采用床旁超声对所有患者的左心室搏出量(SV)、下腔静脉距离右心房约2cm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分别进行测量、记录,计算下腔静脉变异度,随后在30分钟内给予500ml生理盐水静滴扩容,复查上述指标,以SV增加超过10%判断为有液体反应性。CVP或EVLWI及ITBVI指标已达标但平均动脉压低于65mmHg者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维持目标平均动脉压在7075mmHg。检查液体复苏0时(TO)、3小时(T3)、6小时(T6)所有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每小时尿量,随访所有患者,统计28天死亡率。结果:二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初始CVP测值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乳酸、氧分压、氧合指数、TO后一小时尿量均无统计学差异。二组T6动脉血乳酸较TO明显下降,氧分压、氧合指数较TO明显升高。T6PiCCO监测组氧分压升高趋势较CVP监测组明显。PiCCO监测组液体反应性阳性共9人、CVP监测组液体反应性阳性共7人,二组患者TO液体反应性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床旁超声检测下腔静脉变异度预测二组患者液体反应性阳性曲线下面积为0.791。下腔静脉变异度预测截断值20.5%时预测液体反应性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65%。PiCCO监测组T6后一小时尿量较TO后一小时尿量明显增加,且PiCCO监测组尿量增加趋势高于CVP监测组。二组患者28天随访,PiCCO监测组6人死亡,CVP监测组12人死亡,二组死亡率比较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O监测技术容量性指标导向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氧分压,降低血乳酸水平并增加肾脏灌注,降低28天死亡率。PiCCO导管置管操作过程简单,维护方便。PiCCO监测技术适合在基层医院ICU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