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人学内涵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人学,文学研究某种意义上是人学研究,研究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人的生存状态,精神危机,生命历程,心灵律动,人生价值,自由人格,理想诉求,人生选择等等。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怀着一腔仁者大爱,以人学思想为精神指引借助杂文之笔深切地关怀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鲁迅杂文作为他与旧社会相抗争的精神武器,见证了鲁迅毕生的“立人”之路,是其思想和精神的凝聚,蕴涵了鲁迅深厚的人学思想。本论文所论述的鲁迅杂文的人学内涵,从四个篇章进行切入:即“生存状态”“精神危机”“呼唤新人”和“人生姿态”。又把这四大篇章细化为十二个小方面来进行分析:即“人际隔膜”“生命探寻”“毁坏地狱”“主奴意识”“卑怯人性”“去伪存真”“战友寻觅”“女性解放”“儿童成长”“青春与希望”“余裕与真实”“选择与坚守”。此篇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鲁迅杂文的人学内涵”这一研究课题,探求鲁迅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深切关注,并挖掘其当下意义。“生存状态”篇,主要从“人际隔膜”“生命探寻”“毁坏地狱”这三方面来进行论述。鲁迅杂文中人际隔膜的精神境遇体现在:“主奴之分”的等级制度和“安于为奴”的思想制约下形成的人际隔膜;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偏见认识加深而造成的男女之间的隔膜;先驱者未完成的启蒙与民众的冷漠麻木而产生的隔膜。鲁迅杂文在挖掘出这些不同根源下的人际隔膜类型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为消除人际隔膜而做的努力和对人与人之间彼此心灵相通的呼唤。鲁迅杂文对生命意识的探寻体现在:鲁迅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定位为“中间物”,体认生命的自在与自为。同时怀着一份对生命的珍视态度,与一切无视人生命的残暴行为做决绝抗争,痛斥对青春生命的任意戕害,指责对弱者生命的不人道的“展览观赏”和“舆论逼杀”。鲁迅杂文关怀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强调平等的生命意识。鲁迅杂文对生存现状的关注体现在:鲁迅揭示中国人在物质匮乏的地狱中“苟活”的生存状态;谴责统治者“愚民政策”对人民的精神戕害;批判反动统治者及帝国主义任意凌辱、毁灭人民生命的罪恶。鲁迅倾其一生心力,努力毁坏这地狱般的“铁屋子”唤醒沉睡的人们,来关怀社会底层受压迫的弱者生命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境遇。“精神危机”篇,主要从“主奴意识”“卑怯人性”“去伪存真”这三方面来进行论述。鲁迅杂文对主奴意识的精神剖析体现在:挖掘出禁锢中国人成为“真正人”的奴性病根,批判中国人不能为主,就甘愿为奴的主奴意识;揭示奴隶与奴才的本质区别;痛斥统治者对民众施行的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鲁迅杂文对卑怯人性的精神批判体现在: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的精神顽疾已深入骨髓,急需加以疗治。他看到了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卑怯人性的“精髓”:惰性与中庸;自私阴险的鬼蜮伎俩与借别人的凶残和牺牲来慰藉自己的怯懦。鲁迅痛恨这些卑怯人性长久地毒害中国人的灵魂。鲁迅杂文对去伪存真的精神诉求体现在:鲁迅解剖虚伪的表现形式即“好面子”和“无特操”,来揭露“面子世界”的伪善;批判毫无特操和虚伪的“做戏”。鲁迅以杂文之笔,透视伪善者虚伪的灵魂,提倡真实的做人,探求理想的人性。进而实现“立人”的人学理想。“呼唤新人”篇,主要从“战友寻觅”“女性解放”“儿童成长”这三方面来进行论述。鲁迅杂文对寻觅战友的生命期许体现在:鲁迅书写了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分别期许具有“摩罗”性格的精神界战士,找寻具有“破坏”精神的“生力军”和呼吁“造出”大群新战士与其共同战斗的生命过程。从他最初的“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一直到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在上海为扩大联合战线所做的种种努力中可以看出,鲁迅倾其一生心力为寂寞的战士呐喊助威,呼唤志同道合者与其并肩作战。鲁迅杂文对女性解放的精神呼唤体现在:鲁迅激烈地批判封建礼教片面强加在女性身上的道德规范的“节烈观”;深切地关注已觉醒的女性,为她们指明经济权的重要性;深刻地指出女性解放的艰难性和不彻底性,急切地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鼓励女性为争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独立的人格与社会做“深沉的韧性的斗争”。鲁迅杂文对儿童成长的精神关怀体现在:鲁迅从《狂人日记》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到他临终前扶病写下《“立此存照”》再次呼吁“救救孩子”。鲁迅看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中的孩童受着封建余孽的教育思想的戕害,以及在吃人的社会中,作为社会弱者的儿童所受的欺凌。他深切呼唤新式儿童教育,期望培养出能在“新潮流中游泳”的新式儿童。并指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旨归是要儿童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他把儿童成长教育与“立人”和人的解放的总目标联系起来,终生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人生姿态”篇,主要从“青春与希望”“余裕与真实”“选择与坚守”这三方面来进行论述。鲁迅关于青春与希望的精神指引体现在:鲁迅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把对青年人的生命关爱与精神关怀表露在他的杂文里,鲁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关爱青年生命,为青年人提供“韧”性战斗的精神武器;以“立人”的人学理想为精神指引,鼓励青年人“执著现在”,正视现实,积极大胆地看取人生;怀着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指导青年人的具体读书实践。以此培养青年人健全的个性,自由的人格。鲁迅杂文关于余裕与真实的精神境域体现在: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精神界战士,虽然以杂文作为匕首与敌人进行战斗,但是他的杂文不全是表现血腥与残酷的斗争史,还传达出他的一种从容、淡定、通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域。鲁迅指出在生活中要保有余裕之心;提出在文学创作上要坚持余裕精神;强调只有拥有余裕观才能收获真实的人生。鲁迅杂文关于选择与坚守的精神解读体现在:鲁迅批判帮闲与帮忙文人的阴险卑劣;揭露以隐士等各种招牌为头衔作为“嗷饭”之道的真相;呼吁敢于进行社会批评的“真的知识阶级”的出现。“真的知识阶级”应该对社会的丑与恶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并敢于进行深刻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精神选择,践行他一生所追求的“立人”的人学理想。鲁迅杂文作为鲁迅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从人学角度挖掘出“生存状态”“精神危机”“呼唤新人”和“人生姿态”这四部分内涵。探究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以一份珍视生命的态度直面现实人生,剔除国人精神中的痼疾,阐释生命存在的现实意义,进而实现“立人”的人学理想。解读鲁迅杂文,以人学思想为指引,关注人的现实世界,领略人学视野下鲁迅杂文丰富的人文气息。
其他文献
近期,“ISO/TC249(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ISO/TC249主席David Graham对《中医药-人参种子种苗——第一部分:人参》国际标准、《中
报纸
乌托邦是西方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且有普遍生命力的话题。自1516年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问世以来,乌托邦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形成了一条少有间断的文学
转换成本对于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本文以移动通讯业为例,采用多元调节回归(MMP)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转换成本的调节
广东近年陆续制定出台系列指导性重大创新政策举措及其实施细则,逐步形成了覆盖面广、政策力度大、操作容易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实,及时跟踪掌握政策落实进
本文以汽车产品召回为研究背景,将严重程度和召回策略作为自变量,构建了产品召回中消费者心理反应机制的概念模型,分析了不同召回情境对消费者的负面情绪、感知风险、产品态
网络玄幻小说是我国网络文学特有的一种小说类型。它发端于台湾新武侠小说作家黄易出版的玄幻系列武侠小说,在大陆以网络为平台,网络玄幻小说作者融合西方魔幻科幻文学以及东
本文分析上市公司投资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根据行为金融理论和风险定价理论提出对照假设,应用排序组合法和截面回归法实证发现:投资水平高(低)的上市公司后期股票收益低(高)于
《诗经》作为中国“四书五经”中最为重要的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学史上伫立的一座丰碑。意象作为古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被研究者所重视。风意象和雨意象在我国古代诗
古人云:“诗取穷愁”。函可的一生跌宕起伏、颠沛流离,尤其是被流放东北以后,更是饱经家国之思、亡国之恨、身世浮萍之苦。诗人又集诗僧、遗民、流人多种身份于一身,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