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太阴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之中的重要部分,古往今来,许多医家对太阴病问题从脏腑经络、气化、现代研究等多角度做了大量相关讨论,对理论和临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讨论中,大多数的内容是单纯围绕太阴病的理论来源、病机认识、分型证治展开的,是对太阴病理论进行纵向深入的认识。笔者在理论学习与跟师临证的过程中意识到太阴病涉及病种广泛,又极易在六经病中夹杂为病,而仅从其本证研究,可能尚显不足,故拟从太阴病与六经病的关系入手,对太阴病与六经的关系及其是如何在六经病的发生与传变中起作用的,进行更深入、完善的讨论,帮助认识太阴病在六经中的意义。方法伤寒六经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学说为指导,用阴阳分类法对人体功能活动所做的分类概括,是认识疾病的需要。首先对单纯太阴病的研究结果进行纵向挖掘,学习各医家对六经病相关问题的分别阐述,以太阴病为认识的重心,分析其与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病的之间的联系,明确其在六经病生理、发病、证治中的特点,以前辈医家的临床病案加以说明,并归纳、总结出研究太阴病与六经病关系的意义。结果通过对太阴病与其他五经病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讨论,分析出太阴病与其他五经病的证治联系,在三阳病出现虚损的过程中会首先引起太阴的变化,三阴病中均兼太阴病。结论1、三阳病病理演变的选择与太阴所处的状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太阳病中,太阴之气是太阳营卫之气的重要支撑,对太阳病的发病过程及预后有重要影响;阳明病中病邪入里,阳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剧烈,由太阴与阳明之气相互配合,保证营卫气血在中焦脾胃的升降运动中相互转化、进而敷布全身;少阳病中正气已显疲惫,需通过太阴外为疏解、内降阳明调整整体状态;2、三阴病中人体正气已不足,呈现正不胜邪,邪气内入,太阴受邪首当其冲,反应人体虚损的初期阶段;正气继续衰减,将发展至此心肾机能衰惫,呈现人体根本元气不足的少阴病阶段:若在太阴基础上阳气虚损进一步加重,厥阴气化失调,肝失疏泄,少火转出不利无以温煦太阴反生邪热:故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三阴病中必含太阴病,太阴病为诸虚之本,在治疗上三阴病辨治应以太阴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