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黄檗自我更新障碍的种内因素及化学成分多样性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檗为稀有濒危常用中药材关黄柏的基源植物,在野生状况下存在自我更新障碍,致使其野生种群衰退。 作者从种内因素入手,通过对黄檗远缘种、近缘种和自身等6个物种的种子萌发及生长的研究,证实了在黄檗秋季落叶和果皮中存在化感物质,可对黄檗的幼苗形成产生抑制。并通过活性筛选,对果皮中的化感物质进行了初步定位。 通过对野生黄檗土壤种子库及不同分布状况下黄檗种子、果实形成幼苗能力的研究发现,野生黄檗能产生大量有繁殖能力的种子,在土壤种子库的各土层中也均存在有繁殖能力的种子。黄檗野生种群中没有幼苗形成是由于黄檗母树自身对幼苗形成的抑制、黄檗果实的特性及所处植物群落的荫蔽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檗可能是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先锋物种,在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逐渐被耐荫的植物所取代,种群处于衰退态势。 通过对不同地区黄檗野生种群生物碱类成分多样性的研究发现,黄檗种内多样性水平较低,种群内差异较小,需要在分布上有较大的间隔距离时,种群间才能产生较大差异。 综合研究结果得出:黄檗野生种群必须加以人工的辅助措施,进行人工抚育,才能减缓或遏制种群的衰退。在进行黄檗多样性的保护时,应以原产地保护和种子库保护为主,在进行重点保护时,要注意保护位点之间最好有较大的距离。
其他文献
目的:合成6个牛磺酸类希夫碱和4个酰肼类希夫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测定其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方法:1.运用希夫碱合成原理,合成目标产物,并通过红外分析、元素分析、核磁波谱解析、X-ray晶体衍射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2.采用微量稀释法和试管法,筛选化合物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分别测定其MIC、MBC,绘制杀菌曲线,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其作用机制。3.选用FRAP、A
米托蒽醌(MTO)是一种经典的蒽环类抗肿瘤合成类化学药物,通过嵌入肿瘤细胞的DNA片段从而抑制其核酸的合成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是一种周期非特异性的抗肿瘤药物;目前,国内上市的
淫羊藿属(Epimedium L.)为小檗科(Berberid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约有60个种,其中近80%分布于中国境内,中国为该属现代分布中心。该属下亚属和组间关系比较清楚,而集中了中国种类的双叶组Set. Diphyllon组下类群间的关系以及类群界限的划分成为淫羊藿属分类学研究的关键点。本研究试图总结中国地区淫羊藿属叶背非腺毛特征,为该属双叶组的分类研究提供证据。非腺毛研究共选取中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威胁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叶部真菌病害,常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研究表明,Ras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