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檗为稀有濒危常用中药材关黄柏的基源植物,在野生状况下存在自我更新障碍,致使其野生种群衰退。 作者从种内因素入手,通过对黄檗远缘种、近缘种和自身等6个物种的种子萌发及生长的研究,证实了在黄檗秋季落叶和果皮中存在化感物质,可对黄檗的幼苗形成产生抑制。并通过活性筛选,对果皮中的化感物质进行了初步定位。 通过对野生黄檗土壤种子库及不同分布状况下黄檗种子、果实形成幼苗能力的研究发现,野生黄檗能产生大量有繁殖能力的种子,在土壤种子库的各土层中也均存在有繁殖能力的种子。黄檗野生种群中没有幼苗形成是由于黄檗母树自身对幼苗形成的抑制、黄檗果实的特性及所处植物群落的荫蔽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檗可能是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先锋物种,在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逐渐被耐荫的植物所取代,种群处于衰退态势。 通过对不同地区黄檗野生种群生物碱类成分多样性的研究发现,黄檗种内多样性水平较低,种群内差异较小,需要在分布上有较大的间隔距离时,种群间才能产生较大差异。 综合研究结果得出:黄檗野生种群必须加以人工的辅助措施,进行人工抚育,才能减缓或遏制种群的衰退。在进行黄檗多样性的保护时,应以原产地保护和种子库保护为主,在进行重点保护时,要注意保护位点之间最好有较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