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星系核中发射线区特征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iem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活动星系核的发射线区域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发射线区域的速度结构,以及发射线区域的物理参量和中心黑洞之间的关系。对活动星系核的宽发射线区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证了类星体的射电特性和中心黑洞质量以及中心黑洞的吸积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由光学选和射电选的类星体组成的大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修正窄发射线的影响之后,射电强度R,射电功率和中心黑洞质量以及中心黑洞的吸积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弱的。因此类星体的射电辐射并不仅仅是和中心黑洞的质量和吸积率相关的。对矮活动星系核的宽发射线区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由RBLR∝LαHα关系预期的矮活动星系核的宽发射线区(普通的宽发射线区和辐射极宽宽发射线的宽发射线区)的尺度要比使用维里定理计算得到的数值小1到3个量级。因此矮星系的BLR中的电子数密度和电离参数的乘积将比正常的活动星系核中的数值要低的多。由以上的结果可以得出,矮活动星系核的电离连续谱的能量比正常的活动星系核的要小的多。最后,对活动星系核的窄发射线区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光度的活动星系核中(Seyfert和LINER星系),窄发射线的宽度可以作为恒星速度弥散的替代品,[NⅡ]发射线的宽度和恒星速度弥散之间的关系要比[OⅢ]发射线紧凑的多,而且不受射电喷流的影响。
其他文献
学位
两百多年前,天文科学家就开始了对吸积盘的讨论,吸积盘被认为在宇宙中广泛存在着,但直至最近,这一推断才被观测所证实。吸积盘的研究是天体物理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现代天体物理学研究中一个极为热门的研究领域。邻近大质量E/SO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仍然是目前星系形成和演化研究领域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纯光度演化模型(P
超大质量黑洞、星系以及类星体共同演化的观点目前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超大质量黑洞的演化历史是目前天体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随着对高红移宇宙的信息采集的越多,我们对
脉冲星是中等质量的恒星演化到晚期经过超新星爆发后遗留下的致密天体,它磁场很强,在快速旋转时,能够发出周期性的脉冲信号。脉冲星的辐射是全波段的,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脉冲星射电
本文主要研究修正Friedmann方程的Cardassian宇宙学模型与宇宙加速膨胀间的关系,将Cardassian模型中的标量场势能项以双指数势形式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发现,不藉由引入暗能
近年来,由于新药物资源的寻找与开发,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中药多糖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中医动物模型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的动物模型的复制对于探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药多糖研究及其应用出发,对中药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方法、活性研究以及临床应用和中药动物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