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养老金的筹资不足、增值不力等现象一直困绕着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如何既减轻各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又确保老年人的利益,使他们不致因年老体弱、收入降低而陷入贫困,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对此,马克思早就指出,在最终的个人分配之前应首先进行一定的社会扣除,以建立社会性的养老保险机制。而其他的国外学者也认为由于社会保险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养老资金应该由政府来管理运作,并从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角度讨论了筹资方式的选择。国内的学者则从中国国情特色的角度研究了养老保险的改革与运作方式。他们指出由于要减轻国有企业的养老负担,实现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养老保障的负担应从企业转向社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演变的必然要求。当然,国内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讨论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因而难免有片面之处。因此本文采取经验对比、国情分析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建立养老保障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试图为在中国建立一套适度、有效、公平、完整的养老保障基金的运营体系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本文首先结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演变历史,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原因,指出了中国养老金的筹资、支付、运营等方面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与仍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与方向。然后本文又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制度差异,并分别讨论了美国、加拿大、波兰、智利、日本、新加坡等国及香港特区的经验,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启示。最后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立新的筹资方式、新的运营模式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作为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养老金筹资方式的选择应综合利用社会保障税、养老保障国债、社会保障彩票、财政补贴和国有资产变现等方法,同时在运营方面要将固定资产投资、企业与金融债券投资、股市投资、商业信用等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降低风险,确保增值。 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应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应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满足经济增长条件下的老年人口对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同时,养老金的筹集还能增加社会储蓄,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当代大多数国家都将“基金制”取代“现收现付制”作为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且减轻财政负担的养老金筹资方法。当然,作为一个改革过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蹦而就,我们应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