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瑟·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流派的代表之一。虽然他的一生是短促的,其文学生涯更是转瞬即逝,只有五六年,15岁开始发表诗歌,20岁左右便告别诗坛。然而他光彩四射的诗作和独具一格的诗歌理论却像流星划过夜空时以高速度进入泯灭时刻的烈火一样炙热,给法国诗坛留下了不朽的丰碑。
兰波的诗作带有明显的成长印记。作为一名年轻的诗人,兰波渴望成功。他的早期作品带有模仿帕纳斯派和浪漫派的色彩,《感觉》一诗就是典型代表。诗作中,诗人毫不掩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既体现了浪漫派直抒胸臆的特点,又皆有帕纳斯派的严谨形式。在接受浪漫派和帕纳斯派的影响的同时,他的诗歌主张和创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阅读了波德莱尔的《应和》之后,他受到了极大地启发。他的《元音》就是其继承和超越波德莱尔应和论的证明。后来,随着诗艺的日渐成熟,兰波提出了“通灵人”的思想,并指出要通过“语言炼金术”来到达未知。
兰波在思想上十分早熟。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其作为社会底层一员的现实,让他心中早已孕育着不满现实和反抗的情绪,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被压迫者和下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他将诗歌也作为反抗的武器,并构建自己理想的未知世界。兰波在其创作巅峰突然选择了弃文从商,原因有二:第一,与魏尔兰关系的破裂导致其创作的失意;第二,由于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大多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因而多少带有盲目性。一旦在现实世界遇到困难,比如巴黎公社的失败,这个文字玩家就抛弃了自己亲手组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