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是19世纪法国诗歌、绘画的重要特征,法国现代派诗歌、绘画都因表现出与传统美学截然不同的面貌而长期受到学界关注,但现代派诗画关系研究却迟迟没有充分展开。19世纪文学艺术的发展源于审美现代性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反思,所以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都赋予了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烙印。社会因素在宏观上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整体影响,一些新变化则切实影响了诗画关系的发展。在社会维度之外,文艺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再现”在转向“表现”的过程中,诗画通过风景主题和抒情精神形成统一。国内研究者一般把18世纪问世的《拉奥孔》看作奠定西方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距离,诗画在不同诗人和画家的主观选择中时近时远,在19世纪以后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下半叶是诗画关系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文学上的象征主义进入后印象主义的绘画,而绘画中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也影响到了文学的创作,文学和绘画不仅从题材上相互借鉴,而且诗具有了视觉化的特点,画作产生了浓厚的诗意。尽管在这个大的历史区间中,诗歌和绘画各自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但从诗画各自的发展脉络中来看,兰波与高更在诗画融合的过渡时期具有典型性。兰波的色彩观念总是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但他的色彩观念不仅是印象派的,更是神秘和想象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更的色彩与之更加契合,此外,他的诗歌中还有着绘画中的空间观念。高更往往被看作将文学象征主义引入绘画的艺术先驱,他富有诗意的构图、形象和色彩使之区分于同时期的其他画家。技巧的借鉴是诗画融合的具体形式,美学追求的相似性则代表了诗画融合的深层逻辑。具体到兰波与高更的比较中来看,他们二人都属于比较早的真正转向内心,依靠想象力寻求内心真实的创作者,他们能够通过主观想象构建出一个合理的空间。他们融合了诗画的创作技法和具有先进性的创作主张在后世的一些创作者身上产生了回响,并间接地影响到超现实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