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MTT药敏法指导浅表性膀胱癌个体化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MTT肿瘤药敏法指导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评估肿瘤药敏实验在指导膀胱癌个体灌注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期间5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采用MTT肿瘤药敏实验检测12种化疗药物对52例患者肿瘤细胞平均抑制率,同时分析12种抗癌药物的敏感率与不同病理分期和分级之间的关系。选取同期手术的按照经验方案灌注化疗的5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不同患者膀胱肿瘤的复发时间,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复发率的差异。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与分级在两组之间的复发风险比。结果:(1)12种化疗药物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平均抑制率差异明显,总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顺铂(DDP)、紫杉醇(PTX)、阿霉素(ADM)、羟基喜素碱(HCPT)、表柔比星(EPI),而氨甲喋呤(MTX)、长春新碱(VCR)、吉西他滨(Gemzar)表现为耐药。其中高度敏感率依次为DDP>ADM>EPI>PTX。(2)MCC、PTX对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02,P=0.019),其他药物均无关(P>0.05)。(3)不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与肿瘤分期无关(P>0.05)。(4)MTT药敏组肿瘤患者二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8%vs63.8%,P=0.02)。(5)年龄>65岁、肿瘤直径>3cm,G3级的男性患者基于体外MTT药物敏感结果的个体化灌注化疗可能会获得更加有益的临床疗效。结论:(1)不同药物对不同膀胱癌患者的敏感率存在个体差异,经验选择用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2)根据MTT肿瘤药敏结果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化疗,可以明显提高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两年无复发生存率。(3)对于年龄>65岁、肿瘤直径>3cm,G3级的男性患者我们建议采用肿瘤药敏为指导的个体化灌注化疗。第二部分ATP-TCA药敏法检测膀胱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实验研究目的:探索ATP-TCA法在浅表性膀胱癌细胞肿瘤药敏试验中的应用,观察单一、联合用药敏感率的差异,探讨ATP-TCA药敏法在检测膀胱癌不同个体药物敏感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09年6月-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21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初发者16例,复发者5例)的新鲜肿瘤标本,将肿瘤细胞分离进行原代培养后,应用ATP-TCA药敏法检测其对5种临床常用灌注化疗药物:阿霉素、表柔比星、羟基喜树碱、吡柔比星、丝裂霉素以及3组联合用药吉西他滨+顺铂、氨甲喋呤+长春新碱+表柔比星+顺铂、5-氟尿嘧啶+顺铂+吡柔比星的敏感性。结果:(1)不同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药敏感率依次为:吡柔比星(77.78%)、表柔比星(72.22%)、阿霉素(50.00%)、羟基喜树碱(38.89%)、丝裂霉素(11.11%)。(2)单一抗癌药物对初发膀胱癌患者的平均抑制率高于复发膀胱癌患者。(3)联合用药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平均抑制率高于单一药物,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吉西他滨+顺铂对膀胱癌细胞的平均抑制率高于其他两组联合用药(P<0.05)。(4)ATP药敏组患者的短期复发率低于经验化疗组与MTT实验组患者。结论:(1)ATP-TCA肿瘤药敏实验为临床医生开展和实现浅表性膀胱癌个性灌注化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ATP-TCA药敏实验结果同样可作为全身化疗时药物的选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