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过程与差异性——多维视野下的城市空间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科学在当代的发展已形成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趋势,其研究成果也日益渗透到相关的空间科学,并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单纯从设计或形态研究的角度已远远不能解释城市中出现的各种空间现象,更不可能对这些现象中的积极因素形成有力的推动,因此结合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空间实施研究势在必行.据此,该论文提出从"过程"和"差异性"的层面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和透视.论文所涉及的"过程"思想与通常所说的历史过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方面,"过程"指的是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社会意识形态、资本和权力的共同运作,在资本经济成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时,则表现为空间作为一种产品,其生产方式与社会其他产品的生产有着相同的资本逻辑,而设计只是生产过程中的某一因素.另一方面,"过程"思想蕴涵了空间认识范式的转换,即放弃对空间本体论的追问,而对空间形成的条件、空间现状的社会机制进行考量.主体与城市空莘的互动,即能动因素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差异性"强度是与作为总体的、抽象的主体性相区别,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源于日常生活的视点,是一种根据个体经验考察城市空间的方式,它不仅是对客观的、几何学的、结构的、秩序的城市观的挑战,也是对科学的、专家式的理解城市空间方式的一种补充.通过考察空间生产过程中(社会)结构和诸多能动因素的相互作用,不仅能把握城市空间形成的基本脉络,为城市设计提供更全面的参考因素,从而对城市空间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强大的全球化经济、文化冲击下,人类社会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地域文化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
公共教学建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多元交叉的学习活动场所。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断扩大,对
为了使大学校园建设有更充足的依据和标准,该文对大学校园的合理规模(包括学生人数规模、校园用地规模、校园建筑规模、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了深
本课题主要探讨了以城市设计手段进行中小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塑造的基本方法。文章首先概括地总结了前人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建立和明确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学位
本文针对当前人居环境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传统聚落作为对象与切入点,以整体生态建筑观为指导思想的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方法,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山地窑居聚落—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被称为Art Deco风格的设计流派经历了诞生、发展、繁荣直至衰落的历史过程。Art Deco诞生于20年代的法国,后来迅速传遍欧美,在美国盛极一时,并波及世
学位
荣巷是梁溪荣氏家族的聚居地,论文以荣巷形态研究为基点,以族人经济结构的转型为主要线索,以建筑实例调研和文献阅读为方法,通过对荣巷历史演变、形态发展、建筑类型及荣氏在
21世纪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历程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基于如下的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带来巨
学位
论文旨在通过对建筑接受基本理论和接受过程的阐释研究,建立建筑接受的理论框架,以揭示建筑接受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反映其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进而促进建筑创作理论研究的完善
本文首先分析了哈尔滨社区体育休闲会所发展的动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其建筑形制的产生和演变,预见了其发展趋势。 本文的中心部分是实态调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