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恒强磁场下钢中贝氏体相变和碳化物析出稳定性的热力学机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443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磁场下钢铁材料的相变已经成为现代钢铁材料研究的重点热点,而强磁场下相变组织成分变化和物理机制是探索强磁场对金属相变影响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实验观察和理论计算研究了低温贝氏体相变的组织转变和热力学机制,探索磁场作用下的贝氏体相变过程中的碳扩散和碳分配。其中,本文主要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不同碳含量的贝氏体铁素体模型,结合第一性原理、魏氏分子场理论和相关的热力学数据,计算了磁自由能的变化,半定量分析了磁场下碳原子分配的热力学机制。同时,还研究了M23C6碳化物在磁场下提前析出的热力学稳定性。主要结论如下:(1)磁场作用下贝氏体铁素体的碳含量降低了。EPMA线扫和点扫实验分别定性和定量地测量了磁场下贝氏体铁素体碳含量的降低,且贝氏体铁素体的纳米硬度值的降低从侧面验证了这一实验结论。(2)贝氏体铁素体碳含量越低其结构越稳定。通过对根据实验数据建立的贝氏体铁素体的晶胞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贝氏体铁素体碳含量越低其形成能越小,并且其晶胞结构变化率越小,表明其结构稳定性越好。(3)磁场作用下,贝氏体铁素体的磁矩增大。这是由于磁场诱导磁交换耦合的增加,而磁交换耦合决定了磁矩的大小。(4)磁场作用下,贝氏体铁素体的磁自由能变化量为-11.4 J/(mol*Fe),而奥氏体的磁自由能为0,这使得奥氏体与贝氏体铁素体之间的相变驱动力增大,促进了贝氏体相变。(5)磁场作用下,贝氏体铁素体与奥氏体相界面处的平衡碳浓度增大,使得界面碳扩散通量增大,更多碳原子迁移到奥氏体中。(6)对奥氏体相的碳扩散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磁场影响下奥氏体中的碳扩散通量增大了。(7)磁场磁场作用下,渗碳体相和奥氏体相界面的平衡碳浓度升高,促进了渗碳体的析出,为了最大化磁场的促进作用,渗碳体呈球形析出,增大了相界面。这使得磁场作用下部分的碳原子分配到渗碳体中。(8)Fe20Cr3C6碳化物中的Fe3和Fe4原子连接组成了稳定得晶格框架,Cr1、Cr2和C原子位于框架中心;Fe20Cr3C6的磁性主要来源于Fe和Cr原子的3d轨道贡献,且方向相反,Fe23C6和Fe20Cr3C6中存在sp和pd轨道杂化。(9)中温相变时,Fe20Cr3C6在强磁场下有较大的磁矩,因而具有较大的磁自由能变化量,而Fe2C、Fe3C的磁自由能非常小,几乎为0。因此,强磁场下Fe20Cr3C6具有更大的热稳定性,促使了Fe20Cr3C6碳化物的提前析出。与实验结论符合较好。
其他文献
2019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湿污泥产量高达4646万吨,而每年通过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作物秸秆风干重产量更是达到9亿吨,从能量平衡的角度计算相当于0.23亿吨标准油。厌氧消化技
排辊成型是高质量圆形直缝焊管的先进柔性生产方式,但成型轧辊数量众多,生产不同规格产品时需要调整辊位参数或更换少量轧辊,以传统的实验与试轧方式改进生产工艺,需要多次试
目的:研究白英碱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诱导其凋亡的机制。方法:以人胃癌SGC-7901细胞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不同浓度白英碱给药组及羟基喜树碱阳性
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新型能源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U型地热井对建筑物进行供暖也逐渐成为一种高效的地热能利用方式。只要在满足取暖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设计井身结构与
本文简要概述了乙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裂解C9芳烃资源的组成和性质,系统地总结了裂解C9芳烃的生产现状、用途及深加工工艺,对苯乙烯国内外制备方法进行了简要概括,展望了裂
硝酸磷肥是一种含氮磷(钾)成分的高效复合肥料,近年来由于磷矿的大量开采使用,致使磷矿品位越来越低,不仅加剧了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各生产工序的不利影响,而且中低品位磷
苔藓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生长基质苔藓群落结构不同,关于不同生长基质苔藓物种组成的研究很多,但不同生长基质苔藓群落构建成因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宝天
近几十年来,功能性纳米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化学、物理性质而备受众多领域的关注,如材料、化学和能源方向等。为获得更佳的物化性能,人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纳米材料进行相关
天然气中的汞在脱水脱酸过程中会溶解进入净化装置及其分离物中,分离物中的汞排放进入环境不仅会给现场操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而且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汞污染。因此研究天然气脱水脱酸溶剂中汞的溶解特性以及气田水和凝析油中的汞含量分布特征,掌握汞在天然气脱水脱酸工艺过程中的分布规律,能够明确含汞天然气处理过程中的汞防护重点,有助于选择更高效的脱汞方法,为系统防治汞污染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首先设计了一套新
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Se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良和诱发肝病变。各类常见主要农作物中Se含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增加食用植物中可被人体吸收的Se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