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在大鼠早期颞叶癫痫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ao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癫痫的发生、发展和扩布涉及到多个中枢神经异常网络的重建和相互作用,这些异常网络有可能是基因网络、生物电网络、生物化学网络、代谢性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或者神经系统外的调节性网络等。以往的研究结果多基于颞叶癫痫(TLE)患者和处于点燃状态的动物模型,此时TLE的病程处于发生的晚期,病理生理改变明显。临床研究发现,尽早的对TLE患者进行确诊和治疗,可以降低其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的儿率。在TLE早期,患者脑组织解剖结构改变多不明显,行为学发作无明显规律,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的正确率需要通过对多种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加以判断。本论文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探讨早期TLE模型大鼠的脑组织和尿样的代谢特征,以期对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信息。   本工作通过强直电刺激(60 Hz,2s,0.4~0.6 mA)大鼠右背侧海马(2次/天,共12天)建立TLE模型。强直电刺激12天可以诱发大鼠海马深部电图出现明显的癫痫样电活动,此时脑部的T2-加权像上未观察到明显异常;将行为学发作-原发性湿狗样抖动随刺激天数的变化规律和前人工作相比照,推断本实验的大鼠处于颞叶癫痫发作早期。   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HR-MAS NMR)技术检测大鼠的海马、内嗅皮质和颞叶皮质等脑区的代谢物的种类和相对浓度,结果发现:实验组大鼠的双侧海马和同侧内嗅皮质的整体代谢表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PCA的scores图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点可以分开。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同侧海马的总肌酸浓度增加了32.3%(p<0.05,n=6);在同侧颞叶皮质,丙氨酸浓度显著性的增加了89.1%(p<0.05,n=6)。横向分析双侧海马和内嗅皮质之间代谢物浓度的差异时发现,施加强直电刺激后,在海马一内嗅环路中,代谢物浓度在脑区间的平衡被打破。具体表现为,在对照组,双侧内嗅皮质的肌醇浓度很相近;施加强直电刺激后,对侧内嗅皮质的肌醇浓度降低而同侧的增加,导致双侧内嗅皮质的肌醇浓度在实验纽有显著性差异(p<0.05,n=5)。在对照组,同侧内嗅皮质的谷氨酸浓度高于其在双侧海马区,而胆碱浓度低于其在双侧海马区(p<0.01,n=6);施加强直电刺激后,这两种代谢物浓度在同侧内嗅皮质和双侧海马脑区的差异无显著性。此外,强直   电刺激可引起双侧内嗅皮质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浓度显著增加,明显高于同侧海马的NAA水平(p<0.05,n=6)。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在癫痫发生早期,神经化学性代谢异常可由原发性损伤区域扩布到同侧以及对侧其他脑区,此点可能是继发性癫痫灶形成的神经化学基础;另外,原发性损伤灶和继发性损伤灶的代谢异常存在着一定差异,所对应的致异常机理可能不同。HR-MAS NMR方法可以在疾病早期检测到脑组织中代谢物浓度的异常,为临床的MRS检测提供参考。   尿样因其具有无损伤、容易获得和可多次重复采样的优点,是临床上诊断疾病的常用指标之一。以往尿样多用来监测抗癫痫药物的代谢而很少作为诊断癫痫的辅助指标。本工作通过NMR方法分析TLE早期大鼠尿样中的代谢物变化的规律,从中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探讨尿样作为TLE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的可能性。收集从刺激前1天到刺激12天的大鼠尿样行NMR实验。用PCA方法分析癫痫组大鼠13天的尿样一维1H-NMR谱,结果发现:第5天大鼠尿样代谢表征的改变呈现与未施加强直电刺激时的尿样代谢表征分开的趋势(p=0.091);从第7天到第12天,大鼠尿样代谢表征发生了明显改变,可以与施加强直电刺激前的尿样区分开(p<0.05);但是第7天到第12天的尿样代谢改变没有显著性差异。施加强直电刺激后,实验组大鼠尿样中的琥珀酸浓度逐渐降低,肌酐浓度逐渐增高。琥珀酸浓度变化与湿狗样抖次数呈正相关(r=0.258,p<0.05)。琥珀酸可以转化成γ-氨基丁酸,而后者浓度的降低与癫痫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对大鼠尿样中的十一种代谢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绘制了代谢物的“相关网络”图。实验组大鼠整体代谢水平相对对照组大鼠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提示强直电刺激除诱导大鼠出现癫痫样发作和中枢某些脑区的代谢异常外,对大鼠整体代谢水平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代谢、氨基酸和胆碱的代谢等。   以上结果表明,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提供疾病早期机体的代谢异常的信息,在疾病诊断方面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近年来,许多涉及到原子相干性的实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如基于相干布居数囚禁(CoherentPopulationTrapping,CPT)的微波原子钟,电磁感应透明现象及基于此的光速减慢和量子存
本文分为两部分内容,都是关于轴对称变形原子核转动谱的研究。第一部分是关于轴对称原子核转动谱的唯象研究,包括对于轴对称原了核转动谱唯象公式的比较,一准粒子带转动惯量的奇
本论文对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电子回旋辐射的辐射机理,接收和测量技术进行了调研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中心(FRC)合作,在HT-7托卡马克装置上建立了16道电
本文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ISS模型(即亚稳的动力学超对称破缺模型)背景下,仔细考察了其在直接规范传导时的两个问题:gaugino质量问题和Landau极点问题。另一方面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这是爱默生关于观察的一句名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高自旋态是原子核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实验上有很多新的进展,给理论提出新的要求。在A~180区的178W中发现了近30条高K带;在A~160区的160Tm发现了二次回弯
量子调控是近年来量子光学和激光物理等学科的交叉前沿研究领域。其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可以推动量子光学与激光物理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对于如量子信息科学等许多新兴与交叉学科
氮化镓(GaN)是现在研究最为广泛的直接带隙宽禁带半导体,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是近年来蓝紫光半导体激光器研究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围绕半导体激光器的一些关键参数,包括
诱导液晶排列的光控取向法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理想取向方法,完全克服了摩擦取向法产生静电、沾污和摩擦沟痕的缺点,但由于光控取向膜的取向度不易控制,制备重复性不好,尤其是热稳定
非高斯性的研究是当今暴胀宇宙学中的一个重点,因为现在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可能使得非高斯性成为检验早期宇宙模型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回顾了暴胀理论的一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