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中的必然与同一——基于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的解读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命名与必然性》为基础,结合其他学者的评述,对克里普克的《命名与必然性》进行解读。主要是对克里普克的“本质”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严格指示词”与“摹状词”的边界进行淡化,实现二者一定程度的合流。   《命名与必然性》阐述了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和同一性理论。名称理论主要是关于事物的命名。在克里普克看来,这取决于名称的起源和历史,而非名称所指称称对象的偶然特性。这与关于名称的涵义由描述对象属性的摹状词所决定的传统观点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被命名为“亚里士多德”,不是由他本人的种种特性决定,而是由其父母的命名以及传递这个名称的历史传递链条所决定,这被称为历史因果理论。克里普克的同一性理论,打破了哲学史上康德和逻辑经验主义者以来的关于“先验的”都是“必然的”和“后验的”都是“偶然的”传统观点,提出存在先验偶然同一性命题和后验必然同一性命题。正是这一发现使克里普克和他的由三篇演讲辑录而成的《命名与必然性》广受关注。除以上两个理论,克里普克还在《命名与必然性》中阐发了本质主义观点:个体的本质是其起源(有生命的对象)或其来源(无生命的对象),“自然种类”的本质就是该种类所具有的内在结构。   克里普克的以上几个理论都建立在“可能世界”语义学基础之上。“可能世界”语义学还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该“可能世界”理论也集中体现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   论文的一、二、三章分别对《命名与必然性》中“可能世界”理论、“必然”概念、“同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和评述;论文第四章,结合前述分析,主要是克里普克本质绝对化所带来的问题,认为某种程度上,“严格指示词”可以去严格化,而“摹状词”可以“本质化”,它们共同织成了“认知之网”以实现有效指称。作为网的节点,它们自身却并不重要,可以被其他节点替代。这样,二者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合流”。
其他文献
稀土元素镱活性极高,极易氧化,且蒸汽压很高,在钨铜、钨银合金的研究基础上对钨镱假合金进行了研究,通过前期对钨粉粒度、实验工艺等的优化后,采用冷等静压(200 MPa压力)压制
<正> 血压分为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静脉血压又分为周围静脉血压和中心静脉血压,各种血压可用不同器械和方法进行测定。临床上以水银柱或表式血压计测得的血压为动脉血压。一
综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进步。经济增长绝大多数更加依靠的是科技创新能力。然而,面对困扰我国产业界和科技界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的这一大难题,产学
本文旨在阐发鲍德里亚消费的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已内化到了非实物符号领域的现实境遇,进而拓宽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研究的理论路径。此外,鲍德里亚建构的日常消
技术哲学在中国兴起之前,学界对于《庄子》对技术持有的基本态度缺乏全面的梳理和思考,表现出“走极端”的特点,即他们不是强调《庄子》赞美技术的一面,就是突显批判技术的一面
马克思的人本质理论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古希腊智者派第一次实现了哲学重心由自然向人的转换,苏格拉底以“是什么”的致思方式把人本质问题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从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