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0—13世纪初东亚国际形势为背景,以高丽与宋、辽、金关系为线索,着重比较高丽与宋、辽、金关系之差异及其原因,从而探析高丽视野下东亚国际政治外交运行模式(册封体制)、内在动力及其深层次理论支持。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研究动态及方法、研究重点及创新点。正文共分四章。即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章高丽与宋的关系。高丽光宗十三年(962年),宋建国伊始,高丽即遣使入宋,与宋建立封贡关系。然而随着北方民族契丹女真的相继崛起,东亚国际秩序日趋复杂,一方面,宋力图“联夷以治夷”,优待和联合高丽;另一方面,高丽亦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其与宋宋的外交关系,藉以平衡辽金势力以自保。因此,丽宋关系时断时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丽宋关系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丽宋封贡关系的建立;第二阶段,丽宋关系复交及成熟;第三阶段,丽宋封贡关系的疏远及断交。第三章高丽与辽的关系。922年2月,辽正式遣使高丽,拉开了丽辽关系的序幕。丽辽关系自922年至1125年金灭辽,共计203年,丽辽关系经历了由最初交聘、断交;丽辽和战与丽辽封贡关系的确立;丽辽封贡关系的发展及成熟;直至金灭辽,丽辽册封关系终结。在此过程中,高丽面对东亚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而审慎地调整其对辽的外交政策。第四章高丽与金的关系。12世纪初,随着处于辽、宋、高丽夹缝中的中国北方民族完颜部女真逐渐强大,高丽与女真的关系亦渐趋复杂。这一时期双方围绕这曷懒甸问题为中心展开交涉,并由此爆发了高丽与女真的战争;1115年正月,金朝建立,年号“收国”,随着金国军事、政治势力的急剧扩张,金摒弃了自穆宗盈歌以来长期视高丽为父母之邦的外交政策,并迫使高丽向其称臣纳贡。从1115年金朝建立至1234年蒙古灭金一百多年的时间,高丽与金经历了形成发畏,成熟,终结三个阶段。第五章高丽与宋辽金关系之比较。10—13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非常活跃并与中原王朝争衡的年代,先后有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主崛起,并建立政权,并以强大兵力威胁着宋王朝。这就使得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面临着重新调整而趋于复杂化。高丽是如何处理与宋辽金这三个政权的关系以及如何把握与之相对应政策的差别?本章将尝试给予分析比较,以揭示10—13世纪初高丽处理与中国关系的基本理念及东亚国际秩序的内涵及外延。本章分析三角关系博弈与高丽对宋辽金外交政策的变化。其次,从高丽对宋、辽、金派遣使节的频率、内容及使节官阶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找出其差异并分析其内在原因。结论部分论述在高丽与宋辽金的关系中并不是一味的被动和接受而是根据当时东亚国际环境的变化适时调节自已的外交政策,以维护现实“国家利益”为其外交策略变化之根基。“华夷观”(文化的认同感)是高丽处理宋辽金关系之深层次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