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始终与人类物质资料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水平的提高,农民开始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农村相对较低质量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家长们的需求,于是许多农村家长将孩子送往教育条件更好的城镇求学,自己也开始了陪读生活。陪读现象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同时它的产生也可能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探讨影响农村中学生家长陪读的显著因素和陪读的具体影响,有助于家长做出理性选择,为孩子提供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从目前关于家长陪读的文献研究来看,专门从家庭角度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章较少。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把研究的视角放在农村家庭上,以陪读为中间变量,利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抽取的N村的179位调查样本进行资料收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利用调查资料,从微观层面描述未参与陪读的中学生及其家长的现状、参与陪读的中学生及其家长在基本信息、陪读持续时间、陪读地和陪读类型方面的现状,发现:大部分家长的陪读持续时间集中分布在半年~一年,陪读持续时间较短;陪读家长均为主动型陪读,且以初中家庭母亲为主;陪读家长以小康及以上家庭条件的母亲为主体,年龄集中分布在36岁~45岁阶段,主要从事非农领域的工作,且文化程度大部分在初中以上水平;被陪学生主要就读于县城或市区的中学,高中人数稍多于初中,男女人数总体不存在差异。其次,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建立相关分析模型,探讨影响农村中学生家长陪读选择的显著性因素以验证假设,得出:在就读学校方面,家长选择陪读受孩子就读学校规模的正向显著影响,受孩子就读年级、求学交通方式及时间距离的显著负向影响;孩子个人方面,学习成绩对家长陪读有显著正影响,性格特征和自身素质对陪读有显著负影响;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包括核心家庭的经济条件、现居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父母关系、亲子关系都对陪读有着显著的影响;父亲的职业、母亲的文化水平对陪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在对陪读前后家庭宏观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OL回归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陪读对农村家庭产生的具体量化影响,得出:陪读持续时间的影响总体小于陪读地;家庭经济方面,收入和支出都相对增加,但收入的增长率低于支出的增长率,家长陪读为家庭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负担,不利于家庭经济的长期发展;家庭关系方面,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较陪读前都出现关系疏离趋势;家庭结构偏向于主干家庭;家庭未来的常居地倾向市区,且家庭内部男女双方的劳动分工趋于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