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生态化导向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可持续发展引发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城镇体系布局的规划。为了保证区域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基础,为了减轻和缓和城镇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了使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应的最小化,最有效的干涉方式就是城镇体系自身空间组织合理及其空间布局的优化。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状态一方面直观地反映了城镇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状态以及城镇经济活动的空间属性,另一方面反映了生态环境条件的客观性。在任何地域空间、任何发展阶段,城镇腹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总是处于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中。城镇体系布局作为城镇体系发展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演变和发展机制与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只有系统研究城镇体系与生态、经济的关系,才能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进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资源的有序利用,改变现有的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基于这一理论本研究以我国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为背景,结合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布局战略和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区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是区域宏观背景下的复合系统。集中体现了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区域内的各个城镇之间以及城镇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城镇地理空间分布形式、集聚规模和集聚状态,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空间功能,受制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大要素。 第二,区域布局遵从经济的地域梯度渗透规律,亦即城镇体系的布局按增长极城镇--边缘城市带--农村腹地呈同心圆作梯度分布,而不同梯度下的城镇经济呈现从高经济压向低经济压的渗透趋势。 第三,对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布局进行形成演化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布局形态的形成主要受区域自然环境的制约,自然环境为区域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从总体上制约着区域城镇群体的性质和空间结构。与此同时,所形成的城镇体系布局形态又反过来影响城镇所在的生态环境。 第四,城市化水平是构成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基础和前提。西部地区人地矛盾尖锐化的态势形成了有限的耕地对农村人口的强大推动力,促使非农产业转移需求的日益膨胀,从而构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空间扩大的主要动力机制。因此着力于这一发展特征来规划城镇经济发展空间,可有效引导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完善,弱化城镇化的负效应。
其他文献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形势下的产物,是当今时代任何企业都应该掌握的重要发展手段,是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其运行的好坏,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与此同时,利用有限电力能源在工业生产中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节能就成了一个永恒
<正>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指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时期的各地区、各民族流传着的风格丰富多彩,形式、种类繁多的不同声乐艺术表演方法,其中包括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民
<正>1.引言本文基于前人较为详尽的语音描写,运用当代西方音系学理论对成都话声韵进行初步的音系分析。2.成都话声韵之传统语音描写传统研究(如甄尚灵1958;梁德曼、黄尚军199
政府投资项目由于主体多元性、基于成本—效益分析下集体行动的不合理性以及政府投资项目本身决定的多层委托代理问题等,使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存在主体偏好多样性与政府投资项
泥质砂岩储层因其岩性和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在测井解释中存在着不少的难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难题,本文以大庆英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三孔隙导电模型作为解释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
近年来,无线局域网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股“无线旋风”的影响。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
城市绿地植物虫害在给城市绿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极大地破坏了绿地植物的绿化和美化效果,是阻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探讨绿地中昆虫群落结构及主要害虫的综合治
3D打印正在引发全球制造业革命性变革,它与生物技术结合,可以仿生与个性化地制造、特别是有生命的人体组织与器官,成为支撑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颠覆性变革的
在当代道路工程中,由于沥青路面的良好性能,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伴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其对路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传统的沥青性能无法适应新的交通需求,改性沥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