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的空间形态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lin1983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杭大运河山东沿线区域有着悠久的运河文化和城市建设史,古人串联自然水系形成复杂的运河交通网络,改变了山东西部地区的地理交通环境。运河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它作为城市间联系的纽带,将沿线的城市串联起来。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依托于国家重要的交通线路,在资源、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运河作为山东境内最重要的交通线路,沿运城市也成为山东最早兴起的商业城市。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运河山东段沿线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进而引发运河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线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从宏观、中观、微观多视角总结沿运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以探析运河对城市空间的作用机制。理清历史城市发展脉络,寻找空间规律,为现代运河城市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分为背景研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运河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三部分内容。论文首先对明清时期山东段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背景进行梳理。运河在山东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元代之前的运河流经山东范围较小,对山东沿运城市发展的影响也不大,元代运河又时断时通,因此交通方式仍以海运和陆运为主。直到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重要的交通线路,流经山东西部和南部广大区域,运河的畅通促使山东沿线的商业迅速发展。除运河的因素外,经济结构的转型、漕运政策的实施、交通环境的改变也为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是运河与城市互动关系最密切的阶段,也是运河城市发展的繁荣期。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分析和总结特征:在宏观上通过对山东沿运城镇的类型和形成过程的分析,总结出沿运城镇呈现“以中心城市为主,中小城镇”联结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在中观层面,山东沿运城市的城址逐渐向运河移动,最终山东沿运城市完成了由“单一结构到双重结构”的演变,实现了由单一的“城”到“市”再到真正意义上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的转变。在微观层面上,城墙由规整的方形到不规则状;街巷结构呈现内城“十字状”,外城灵活多变的特征;在功能布局上,内城以政治功能为主,外城呈现出以运河为中心圈层化布局的特点;在空间节点上,内城的节点受礼制思想而规划,与运河关系不大,外城节点的分布与运河密切相关。最后,以典型城市临清为例探析运河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在运河与城市的关系中,运河只是起到通道的作用,而真正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是与运河相关的物质载体,因此提出运河功能要素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最本质的要素。水运设置了粮仓、钞关、漕运管理机构等,这是城市发展的条件,随之涌现的是商铺、庙会等服务设施,人的聚集和商业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空间的扩展,进而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其他文献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植物是居住区绿地规划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其中植物会对居住区绿地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城市绿地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莱州市居住区内树种的调研和植物配置模式的研究,结合现有资料及数据统计结果,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后对莱州市居住区树种进行评价,根据其评价结果选取价值较高的树种进行恰当的植物配置,提高莱州市
公园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结构性绿地,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及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城市品质要求也随之提升。然而,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展现城市环境品质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小城市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常被其他类建设用地侵占,公园绿地的生态及社会服务效能也大打折扣。开展中小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实施评估,是评判公园绿地建设能否按规划预期实施、发现实施建设过程存在问题的重要方式,其首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愈来愈快,建筑行业的能耗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建筑节能就成了当前比较重要的工作。如何有效的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积极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了建筑节能工作的首要目的。建筑节能工作包括很多方面,这其中应用最多而且最广泛的应属外围护墙外保温技术。对于外围护墙外保温技术,国内外的很多专家研究了其防水、防火、抗裂、抗风等问题,但是在外墙外保温系统抗震方面研究匮乏。以汶川地震为例,地震造成的
随着国内各类交流活动的规格增加,活动类型日益丰富,人们对多功能厅的使用要求也逐渐提高。可变空间多功能厅能满足同时举行不同类型和规模活动的使用要求,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多功能厅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在既有可变空间多功能厅相关研究中,多是以空间设计实践为主,以音质为导向的设计策略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可变空间多功能厅的音质分析,探索其形体设计和界面选材策略。首先通过国内7个不同城市的334个厅堂案例
既有建筑的改造一直是建筑领域重要的研究议题,大量的既有办公建筑由于建造年代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导致室内舒适性差,能耗水平高,将其全部拆除重建显然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分析合理的改造方法意义重大。在我国增量转存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文重点探讨围护结构改造设计参数与建筑能耗、室内风环境、室内光环境的关系,以建筑能效性能的提升为首要目标,提出寒冷B区办公建筑围护结构的改造策略。本文首先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调研、
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在传统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科技工具,VR技术已逐渐被诸多教育机构尝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VR提供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了更大的理解空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知识。“VR+教育”满足高难度、高成本、高质量的教学实践操作需求。虚拟现实之于教育就像黑板、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样,是一种基于传统,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前,基于VR的沉浸式教学系统正逐渐成
进给系统作为数控机床重要的功能性部件,其位置控制精度是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双电机+双滚珠丝杠平行布置共同驱动工作台运动的驱动方式大大提高了机械传动结构的传动刚度,但由于双电机驱动的形式,导致存在同步误差,进而导致了同步控制精度的下降。因此提高伺服系统的同步控制精度对提高双驱进给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双丝杠驱动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控制精度的伺服系统三
在城市土地开发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开始向“存量规划”转变,而济南市老城区由于建设时间早,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为迫切,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为城市修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居民视角,以济南市老城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探讨居民日常行为活动模式和设施的圈层关系,发现济南市老城区设施问题,对现有济南市社区生活圈配置要素进行优化,从而提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弊端。这也使得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石燃料正越来越多地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替代。利用太阳能,通过高效、经济和无污染的光催化技术来生产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分解污染物,是目前阶段可以有效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越来越多
义务教育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内容。义务教育能够高质量服务的基础之一,是相应义务教育设施的合理空间布局与高效支撑。本文选取平原县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在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数据统计与分析、Arc Gis空间分析计算等方法,分析目前平原县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特征。通过对问卷数据和平原县即将建设项目数据的统计分析,分析义务教育设施的使用者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