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乳酸(PLA)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被用于药物缓释载体,但PLA亲水性差并缺少可供化学反应的活性基团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针对以上两点,本论文用亲水性氨基酸-酪氨酸对聚乳酸进行改性研究,探索酪氨酸、聚乙二醇、乳酸三者共聚的合成,并检测改性后聚合物的药物缓释能力及降解性能变化情况。以乳酸(D, L-LA)和L-酪氨酸(L-tyrosine,Tyr)为原料,氯化亚锡(Sncl2)为催化剂,采用梯度升温法,在0.095MPa压力条件下通过直接熔融缩聚合成聚(乳酸-酪氨酸)共聚物(PLA-co-Tyr)。探讨了(PLA-co-Tyr)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压力0.095MPa,原料配比n(D, L-LA)∶n(L-Tyr)=95∶5,催化剂Sncl2用量为0.4%(质量分数,下同),聚合温度为170℃,聚合反应时间10h。合成的系列共聚物中的重均相对相对分子质量Mw最大可达2900。用乌氏粘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仪、核磁共振分析(1H-NMR)仪、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仪、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仪、热重分析(TGA)仪、X–射线衍射分析(XRD)仪等仪器对共聚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列聚合物的Tg均比聚乳酸的小,降低了聚乳酸的规整性,有利于降解;各聚合物热稳定性较好,分解温度接近200℃,且为一步分解;结晶度有所降低,并且通过控制酪氨酸的加入量可以调节聚合物的结晶度。以LA、L-Tyr、聚乙二醇2000(PEG)单体为原料,在0.095MPa压力条件下,以氯化亚锡(Sncl2)为催化剂,采用梯度升温法合成了聚(乳酸-酪氨酸-聚乙二醇)(PLA-Tyr-PEG)共聚物。产物用FT-IR、1H-NMR、GPC、DSC、XRD及SEM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FT-IR和1H-NMR测试结果得出(PLA-Tyr-PEG)共聚物合成成功;由直接熔融缩聚法得到的PLA-Tyr-PEG的相对分子质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EG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度均随PEG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基本上都低于PLA-co-Tyr。通过检测改性后聚合物PLA-co-Tyr和PLA-Tyr-PEG的吸水率及失重率变化,并与聚乳酸进行对比,改性后的聚合物亲水性能得到优化;将改性后聚合物和PLA分别置于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恒温37℃条件下进行降解,对降解前后的聚合物分别进行了相对分子质量、结晶度以及外观形态变化的考察,结果表明:改性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随降解时间的延长迅速降低,结晶度降低程度明显,外观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聚合物内部出现空洞。以诺氟沙星为目标药物,测定改性聚合物对药物的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聚乳酸载体相比,改性聚合物载体释药速度减缓,释药总量趋于完全,日均释药量也较平稳,释药性能优于未改性的聚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