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研究目的:冠心病的发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早发冠心病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由于早发冠心病对于患者的预后、劳动力丧失等方面造成的伤害远高于晚发冠心病,因此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年龄人群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旨在讨论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征,为早发冠心病的防治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通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冠心病介入治疗随访数据库及查阅病历,连续入选2013年01月至2014年1月期间首次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冠心病三病区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资料完整的患者460例。按照有无早发冠心病(男性﹤55岁,女性﹤65岁),分为早发冠心病组150例、非早发冠心病组156例和非冠心病对照组154例。记录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应用SYNTAX积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1、与非冠心病对照组相比,早发冠心病组男性患者(53.3%VS 38.9%,P=0.006)、吸烟史(49.3%VS 10.4%,P<0.000)和冠心病家族史(23.3%VS 3.2%,P=0.000)比例增高;总胆固醇(4.43±1.25 VS 4.32±1.45 mmol/L,P=0.03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1±0.63 VS 1.10±0.26mmol/L,P<0.018)、载脂蛋白B1(0.65±0.25 VS 0.55±0.24 mmol/L,P=0.022)和超敏C反应蛋白(21.00±38.25 VS 4.26±6.46 mg/L,P<0.000)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2±0.63 VS 1.32±0.16mmol/L,P=0.033)、载脂蛋白A1(1.04±0.65 vs 1.25±0.26g/L,P=0.045)降低。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30.0%VS 42.2%,P=0.051)、糖尿病史(9.3%VS 8.9%,P=0.059)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与非早发冠心病组相比,早发冠心病组患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23.3%VS 10.2%,P=0.008)和吸烟史比例(49.3%VS 32.2%,P<0.025)的比例较高;超敏C反应蛋白(21.00±38.25 VS 8.28±15.48mg/L,P<0.005)的水平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史(30%VS 75%,P=0.04)、糖尿病病史(9.3%VS 19.2%,P=0.045)的比例较低。性别比例、BMI、血脂水平、尿酸水平和血肌酐水平在两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3、与非早发冠心病组相比,早发冠心病组患者中心肌梗死比率较高(40.0%VS13.0%,P=0.001);更容易是冠状动脉单支病变90(60%VS 30.13%,P=0.000);而多支病变60(40%VS 38.4%,P=0.000)、左主干病变(2.01%VS 10.89%,P=0.000)、左回旋支病变(43.3%VS 57.69%,P=0.003)和右冠病变(40.0%VS 56.4%,P=0.003)比例较低,左前降支病变(86.67%VS 80.13%,P=0.392)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非早发冠心病组相比,早发冠心病组患者SYNTAX评分较低(15.16±3.27 VS 23±13.36,P=0.000)。4.在男性﹤55岁和女性﹤65岁的人群中,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OR=1.734,95%CI:1.514~3.204)、吸烟史(OR=3.054,95%CI:1.801~5.487)及冠心病家族史(OR=23.107,95%CI:5.104~105.574)是早发冠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与非冠心病患者比较,早发冠心病组男性、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和脂代谢异常的比例更高,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2、早发冠心病组患者冠心病家族史和吸烟史比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早发冠心病组,而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低。3、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吸烟史及冠心病家族史是早发冠心的独立危险因素。4、早发冠心病组患者更容易表现为心梗发作,且以单支冠脉病变为主,并且SYNTAX总积分低于非早发冠心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