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以独特的叙事手法见长。作者历时九年就写《中性》,这本书以一个双性人的特殊视角将波澜壮阔的民族移民史诗与主人公艰难的身份认同过程娓娓道来。《中性》涉及文化、历史、政治等多方面题材,其包容性和深刻性成就其成为了一部伟大作品。2003年,尤金尼德斯就因此书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巴赫金将狂欢化引入文学,把狂欢广场,狂欢仪式中的加冕、脱冕和狂欢化的世界感受等作为狂欢文学的主要特征,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选择角度。巴赫金架起了一座连接文学作品和现实世界的桥梁,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加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往对于《中性》的解读多从叙事手法、身份主题、酷儿理论或者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角度进行,本论文尝试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中性》中渗透出的狂欢特质,力求为此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加冕和脱冕作为狂欢化理论的代表性情节在《中性》中有精彩演绎。尤金尼德斯为他的主要狂欢人物卡利、齐兹莫和迈克神父精心地准备了各自的狂欢广场来完成这些仪式。加冕和脱冕的不断交替涌现使得狂欢精神散播于文本的每一个角落。作为狂欢化的世界感受的核心,颠覆精神、快乐的相对性、双重性和交替变更的精神引领着《中性》中人物的生活主题和追求方向。《中性》致力于颠覆种种窠臼和桎梏,从废墟中创造新生,在不断地交替变更中追求快乐的相对性。另外,《中性》中各种文体风格并陈,各种语言杂糅狂欢将作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总而言之,《中性》是一部具有狂欢气质的作品,其重要特征在于它不仅在内容上,同时在形式上实现了狂欢演绎。对《中性》狂欢化特征的解读,有助于拓宽人们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宣扬狂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