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布鲁氏菌主要寄生于网状淋巴组织,对生殖、神经和骨骼系统造成严重的免疫系统病理反应,并常伴有菌血症。因布鲁氏菌种型复杂,受到菌株、剂量和宿主遗传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防控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不同菌株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后果。为研究羊种布鲁氏菌感染的自然发病史及对动物组织器官的致病作用,本研究用羊种布鲁氏菌参考株16M人工接种10月龄绵羊并观察接种动物临床表现,于接种后第7、15、30、60、90、120、180d随机挑取感染组公母绵羊各1只击晕后放血致死解剖,记录剖检变化,同时采集血液和各组织器官样品各两份以用于病原学检测以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IHC)和病原体原位杂交(ISH)检测,试图通过动物感染后抗体和病原体的动态变化及分布解读临床患病动物的自然发病史,为羊种布鲁氏菌病防控和净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非妊娠绵羊人工感染后大约48h会出现一过性低烧和厌食,随后临床症状消失,表现为亚临床状态。感染早期被击晕后放血致死的动物,在大体解剖病变上仅见肝脏、体表淋巴结以及脾脏轻微或中度肿大,其他组织器官未见明显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富含网状内皮系统的免疫器官病变最明显,其中第7d病变最严重,随后逐渐减轻,感染后180d时基本恢复正常。用免疫组化(IHC)技术对上述组织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脾脏、肩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在感染早期阶段可见布鲁氏菌抗原,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以原位杂交(ISH)试验对上述组织中存在的布鲁氏菌特异性DNA的检测发现,阳性信号广泛分布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淋巴结、睾丸、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真胃、膀胱等器官组织中,感染7d时检出率最高,阳性信号最强,感染后120d仍然可从颌下淋巴结组织中检出。其中,阳性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各种上皮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细菌分离结果显示,感染后7d布鲁氏菌即可形成全身性感染,随后逐渐被清除,120d后所采集的组织样品无布鲁氏菌被检出,膀胱和肌肉样品在整个试验期内均未检出布鲁氏菌。整个感染过程中抗体滴度定期检测发现,感染后7d可检测到特异性凝集抗体,15d抗体滴度最高,随后开始下降,240d时抗体阴性。上述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非妊娠状态绵羊和性成熟公羊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的自然史,即病理学变化和病原分布主要集中于富含网状内皮系统的器官和组织,感染后7d即可在所有的靶器官和组织内发现明显病变和病原分布,并随时间推移感染的器官组织中病变程度和组织病原分布及其细菌数量逐渐减弱,感染120d后基本消失。对采集样品进行四种抗原检测方法比较分析显示,ISH检测结果与经典的细菌分离技术相比敏感性更高,经技术方法优化后可望开发为布鲁氏菌抗原检测的“金标准”。本研究通过对布鲁氏菌人工感染绵羊抗体滴度、细菌分离、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测技术的对比分析,初步阐释了羊种布鲁氏菌感染后的抗体消长规律、病原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及各器官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将为羊种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