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林业建设史上覆盖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项目和生态补偿项目,其首要目的是进行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但因同时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等也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截至2019年,国家共计投入退耕还林财政资金5174亿元,退耕农户每年从政府得到大量的“票子”支持。随着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明确政府是否已经实现了预期“要被子”的生态目标以及退耕还林对生态建设的贡献程度,既有助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集体林区资源禀赋、产权演化与森林质量”(编号:71773091);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评估与优化技术”(编号:2015044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林业建设史上覆盖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项目和生态补偿项目,其首要目的是进行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但因同时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等也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截至2019年,国家共计投入退耕还林财政资金5174亿元,退耕农户每年从政府得到大量的“票子”支持。随着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明确政府是否已经实现了预期“要被子”的生态目标以及退耕还林对生态建设的贡献程度,既有助于客观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的成效,也能为提升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贵州省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以给予退耕农户粮食补助和现金补助的方式,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林草植被覆盖,最终实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其中植被恢复被认为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为了明晰贵州省退耕还林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借助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别阐明了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和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运用带有区域虚拟变量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测算了2000-2017年贵州省84个县(区)退耕还林工程对植被覆盖的贡献大小,并讨论了不同空间维度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差异;最后以GDP为门槛变量划分出了退耕还林对植被覆盖的贡献较大区和较小区,并在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通过计算财政投资与经济发展的替代程度,估算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的财政投资规模。主要结论如下:(1)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贵州省植被覆盖状况。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与植被NDVI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132。财政投资金额分布不均,西北高东南低。植被NDVI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铜仁市、毕节市、安顺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退化区域面积少,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市以及贵阳市城区。(2)不同空间尺度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存在差异。分地区看,贵州省非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果优于石漠化地区;分功能区看,重点开发区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对植被NDVI的边际贡献最大,高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分县(区)看,除白云区、万山特区和玉屏侗族自治县外,其余81个县(区)财政投资对植被NDVI的边际贡献呈“双中心辐射”的分布格局。(3)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与NDVI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对植被活动的影响,将GDP、财政投资分别作为门槛变量和核心自变量进行门槛效应回归,得到单一门槛值为0.303,即县(区)GDP低于30.3亿元的区间为退耕还林对植被覆盖的边际贡献较大区,高于30.3亿元的区间为退耕还林对植被覆盖的边际贡献较小区。(4)在保证现有生态质量不下降前提下,政府可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工程投资规模。表现为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县(区)GDP每增加10000元,政府需要拿出126元进行植被恢复才能保证现有的生态质量不下降。(5)政府需完善投资绩效考评体系,当财政资金投入相同或相似时,应把补偿资金分配到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果较好的区域,并对政投资效果一般的区域实施资金监督与管理。
其他文献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对于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激增,为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对黑土区进行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忽略了对黑土地的养护,导致该地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黑土层厚度变薄,土壤退化严重。团聚体作为土壤优良的结构体,其稳定性可以不仅可以代表土壤结构的良好程度,也是影响水分入渗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土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包括静电斥力、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降雨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降雨过程中随着土壤团聚体的破碎,导致破碎后的团聚体一方面被径流冲刷带走,另一方面堵塞土壤孔隙,降低土壤入渗速率,造成侵蚀加剧。我国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素有“北方粮仓”的美誉。但是随着大量荒地不断被开垦,土壤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加快了有机质分解,使得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抗蚀能力衰减,水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游客对于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旅游综合体这种新兴业态逐渐走入我国旅游市场,其中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加速了旅游综合体的发展。为提升旅游综合体的竞争力,需要注重其特色性地开发,从对旅游综合体区域现有资源的多元化开发、综合体景观建设的科学规范相关方面着手开展。因此在旅游综合景观建设的合理性、可持续性、科学性层面进行系统研究成为现阶段旅游综合体景观发展需关注的焦点,同时通过研
随着我国对钻井废物无害化处理的重视,了解泥浆池固化填埋处理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受固化填埋法影响的土壤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将为评估固化填埋法在沙漠中的可行性以及泥浆池覆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毛乌素沙漠13个气井泥浆池覆盖区沙蒿根际和非根际
识别现状自然条件和人类干扰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弱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研究以我国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的5个典型小流域(泥河沟、泉家沟、王东沟、枣子沟与纸坊沟)作为研究区,在经过“六五”至“九五”近20年的综合治理后,对其生态敏感性状况与水土保持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与研究。本研究在研究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的全球性问题,仅2001-2012年全球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侵蚀总量增加2.5%。中国的土壤侵蚀问题也由来已久,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上世纪以来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问题十分严峻,因此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退耕还林工程专门应对土壤侵蚀问题。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显著生态成效,其中区域土壤侵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而土壤侵蚀作为衡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
目前,我国诸多的矿山和矿业城市都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给城市生态、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矿山资源如何再次得到开发利用,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社会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废弃矿山的景观设计策略及持续发展策略,以一种新的理念和表现形式赋予废弃矿山第二次生命。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课题概况、矿山景观设计案例以及景观生态学等
农业文化遗产汇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加之缺乏对其系统性保护,导致部分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甚至被世人遗忘。“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作为中国农业部2016年发布的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之一,具有重要遗产价值,保护石泉桑蚕农业文化遗产便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故本探究选择石泉桑蚕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作为设计实践研究
随着《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出台,河长制从地方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由于河湖资源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政府与市场难以妥善处理好河湖治理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公众参与是对政府与市场失灵的有效弥补。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公众对河长制中的参与政策理解不到位,政府应急与社会旁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吸引公众参与是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的关键。公众是否参与环境治理,其实是一个心理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河长制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演化为全球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河流污染日益严峻,河流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为修复河流生态,改善河流环境,河长制应运而生,并在全国全面推行。河流治理工程复杂,牵涉多种行为主体,需要公众积极参与。公众参与是解决我国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方略,也是河长制长效运行的应有之义。作为一项地方政府创新实施的环境制度,河长制在我国农村地区河流治理实践中的效果究竟如何?本文引入制度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