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禁忌一词来源于南太平洋汤加岛的土著语,但禁忌语并非汤加岛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文化和每个历史阶段中。孔子曾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由此可见,禁忌语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民族特性。禁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密切,人们发现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而是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禁忌语更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每个文化对在一定语境下什么是禁忌语的理解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禁忌语深深扎根于各自的社会文化土壤并内化于每个人的头脑。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文化的禁忌,就很容易犯忌,产生误解,发生冲突,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对禁忌语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一种语言,从跨文化视角来分析禁忌语更有其研究价值。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德语和汉语中的典型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以禁忌语的表达即表象为切入点,分别从死亡禁忌,姓名称谓禁忌,歧视用语禁忌和谐音禁忌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文章对上述四类禁忌语的介绍并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禁忌语归类,而是以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方式,从语言层面到文化深处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异同。由此得出,正是因为中德两国不同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带来的不同宗教背景、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对中德禁忌语的使用和范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这种对比研究,希望人们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课堂中能加强对禁忌语的认识,减少中德双方跨文化交际间的失误,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德之间的语言与文化交流。